出处
《中国金融》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2-63,共2页
China Finance
同被引文献25
-
1任金峰.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中多元化供水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5):16-16. 被引量:3
-
2辛波.对农村自来水供给制度的变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5(11):11-13. 被引量:3
-
3于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构建[J].经济经纬,2006,23(2):143-145. 被引量:14
-
4戴晓凤,伍伟,吴征.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变通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2):11-15. 被引量:9
-
5廖家勤.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6(3):56-59. 被引量:21
-
6王科.基础设施与西部新农村建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93-96. 被引量:16
-
7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被引量:107
-
8潘再见,叶琪.农村基层政府的金融干预行为分析[J].新疆财经,2006(2):36-39. 被引量:1
-
9吕栋.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制约与出路[J].中国金融,2006(8):20-21. 被引量:11
-
10刘贵生.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9):35-37. 被引量:7
引证文献5
-
1潘再见.破解金融困境 建设和谐农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13-17.
-
2柏程豫.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差距、不足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3):59-61. 被引量:4
-
3张延寒.对邢台市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调查[J].河北金融,2006(11):60-62. 被引量:1
-
4冯林,王征.农村自来水设施市场供给的融资与运营绩效:山东省证据[J].改革,2009(9):81-86. 被引量:1
-
5张强,洪科,李远航.湖南省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8):1283-1287.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吕玉辉.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2):56-59. 被引量:4
-
2杨君.新时期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J].南方农业,2011,5(1):64-67.
-
3王琪,郭舟洪.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政策传导效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2(3):77-78. 被引量:3
-
4贾贵浩.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创新与完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1):101-105. 被引量:9
-
5罗建华,尹娌娜.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3(12):88-89. 被引量:5
-
6岳小艳.自来水供给效率的提升对策探究[J].河南科技,2013,32(6):179-179.
-
7黄雄艳.湖南省水利行业投融资方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33(6):119-124. 被引量:1
-
8姜安印,郑博文.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以甘肃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6):213-216. 被引量:8
-
9何文虎,杨云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文献分析视角[J].华北金融,2013(11):24-27.
-
10何文虎,杨云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南方金融,2013(12):38-44. 被引量:8
-
1王学平,曹海雁.突破“瓶颈”保增长[J].江淮法治,2009(21):21-22.
-
2唐铁飞.构筑园区经济新平台[J].江苏经济,2003(5):28-29.
-
3本刊通讯员.重庆: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J].中国财政,2011(2):77-77.
-
4余德中.国惠于民 民富于土——对湖南省常德市粮食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J].中国金融,2004(19):59-60.
-
5陈鸿彬.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J].经济经纬,2004,21(4):99-101. 被引量:2
-
6彭德琪.对搞好内陆欠发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探索[J].当代财经,1993(5):51-55.
-
7李隆春.抓好多种经营 增加农民收入[J].农家科技,1996(9):4-5.
-
8施海.乡镇林业站建设与首都林业现代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4(4):64-65.
-
9眉平(报道).建筑业需要信息化地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46):12-12.
-
10湖南今年投入7.4亿元 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J].华商,2009(5):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