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5年第7期30-31,共2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二级参考文献7
-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1999(7):37-39. 被引量:147
-
2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1998,20(Z1):84-90. 被引量:83
-
3胡心智.信息网络技术的哲学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50(5):28-31. 被引量:15
-
4程云瑞.网络--文化的双刃剑[N].光明日报,1999-05-26(10).
-
5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9):8-12. 被引量:32
-
6冯鹏志.“数字化乐园”中的“阴影”:网络社会问题的面相与特征[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1(5):35-44. 被引量:52
-
7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8):46-49. 被引量:23
共引文献71
-
1颜莉.浅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S1):34-35.
-
2尤景萍.电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z1):143-144.
-
3方留,张显东.努力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z1):58-62. 被引量:7
-
4张建光,张敏.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德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91-92. 被引量:1
-
5翟立红.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职大学报,2006(1):134-136.
-
6江建国.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39-40. 被引量:3
-
7刘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弱势与诊治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7(5):14-16. 被引量:1
-
8张景成.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4):63-65.
-
9刘 江.创新:网络时代中的高校德育[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4(1):60-61.
-
10王善田.浅析构筑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网络平台的途径[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5(7):75-76. 被引量:7
-
1赵峰.儒家文化对越南和新加坡教育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8(9):203-205. 被引量:1
-
2陈恩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4(10):19-20.
-
3杨泉良.师德的文化内涵[J].四川教育,2007(6):21-21. 被引量:1
-
4格桑朗追.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0(5):215-215.
-
5勾万玲.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4,12(35):177-177. 被引量:2
-
6李建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J].成功,2010(10):225-225. 被引量:1
-
7王训斌.校长在文化中前行 学校在文化中攀升[J].未来英才,2014(11):1-3.
-
8侯超.浅谈构建班级文化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2(12):17-17. 被引量:2
-
9曹新亮.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教育力量[J].学苑教育,2016,0(1):21-21.
-
10马如飞.把学校教育做得简单一些[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C版),2009(4):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