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岭南文史》
2006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
同被引文献15
-
1董天策.传播机遇与媒体战略:以广州亚运报道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8(3):61-63. 被引量:3
-
2刘飞,杨建梅,关欣.举办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5,12(2):21-24. 被引量:28
-
3白玲.从“珠江模式”到跨越式发展——广东电台的创新与突破[J].中国记者,2007(2):7-9. 被引量:2
-
4双传学.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J].群众,2007(4):20-21. 被引量:6
-
5李长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对外宣传工作[N].人民日报,2004-04-22.
-
6田桂丹.亚运宣传多点传统文化[N].信息时报,2008-01-11.
-
7林琨毅.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办成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N].中国体育报,2004-06-19.
-
8邓星华,谢毓祯.岭南文化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J].体育学刊,2008,15(12):19-22. 被引量:9
-
9彭智,胡科.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9,16(2):33-36. 被引量:7
-
10刘斯奋,谭运长.岭南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哪里[J].同舟共进,2007(6):5-9.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6
-
1张新萍,邓春林.论岭南文化与亚运文化的契合与互赢[J].体育世界,2009(10):113-114. 被引量:1
-
2杜熙茹,韩晗,姚业戴.2010年亚运会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的开发与推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34-37. 被引量:7
-
3刘海唤,刘海清.人文亚运提升广州城市形象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0,17(5):34-38. 被引量:7
-
4李洪超.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中的公共情怀[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21-123. 被引量:3
-
5魏丽香.广州亚运传播的文化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10,30(6):100-103.
-
6李定忠,许惠玲.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与岭南文化共融互动的印证——兼述一脉同源的广东三大国际体育盛会的实证信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36-41. 被引量:3
-
7王强.构建辽宁地方文化特色十二运的文化审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154-156.
-
8胡冬临.打造城市形象新名片——基于人文青奥背景下对南京城市形象提升路径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62-65. 被引量:3
-
9陶卫宁,高志洋.广州亚运会城市形象效应的居民感知及满意度——基于IPA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3):41-46. 被引量:12
-
10成功,于永慧.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以广州亚运会为例的一项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3,34(4):33-38. 被引量:17
-
1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阙志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岭南文化的对策建议[J].广东经济,2017(2):32-34. 被引量:2
-
2廖亚谊(采访),虞汉悦,江天伦.岭南文化+国际设计VS香港品牌+广东制造[J].家饰,2004(9):124-125.
-
3岭南湾畔三月销售火爆[J].房地产导刊,2010(4):118-118.
-
4林琳.印花印迹[J].中国税务,2015,0(6):67-69.
-
5何一鸣.岭南模式研究:一个制度关联性博弈的理论视角——基于广东市场化改革30年历史经验的实证分析[J].珠江经济,2008(9):4-27. 被引量:2
-
6张筠.广州祠堂的文化意义及其保护——以黄埔区横沙朱氏祠堂为中心[J].神州民俗,2011(10):23-25. 被引量:5
-
7周悦敏.全球化与区域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收益税竞争与协调的福利效应[J].世界经济情况,2007(12):32-35. 被引量:1
-
8周悦敏.全球化与区域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收益税竞争与协调的福利效应[J].世界经济情况,2008(3):25-28.
-
9谢扬.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3(1):33-50.
-
10吕铖钢.税收治理、竞争参与和国家利益——主权理念下对制税权的初步阐释[J].江汉学术,2017,36(1):34-41.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