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5
-
1罗大涵.《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J].工业职业教育(台湾),1986,.
-
2孟广平:《面向21世纪的技术与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
3杨金土:《振兴技术教育迎接新挑战》,《面向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
4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74年、1997年.
-
5杨朝祥:《追求卓越的技职教育》,台湾地区"教育部",2000年.
共引文献82
-
1刘学良,吕琪伟.国外职教先进经验对我国高职课改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112-113. 被引量:4
-
2付艳枚.关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73-75. 被引量:2
-
3韩晓虎.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57-59. 被引量:5
-
4罗汝珍,彭丹,陈湘瑶.2008年湘籍高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入学意向情况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190-192. 被引量:1
-
5王林.对高职专业开发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21(8):27-28. 被引量:1
-
6杨雪.关于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的研究分析[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1):73-74. 被引量:1
-
7李新宇,武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何去何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5):12-14. 被引量:1
-
8王林,罗红.论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4,20(11X):18-20. 被引量:9
-
9阎新华,李静,王晋.高职高专教育经济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动因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6-48. 被引量:2
-
10许绍双.素质教育观下的高职经济类课程改革——以《财务管理学》为例[J].北方经贸,2005(10):126-127.
同被引文献77
-
1杨鑫慧,张利.高职教育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07(4):125-126. 被引量:17
-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9(5):36-39. 被引量:6
-
3刘春兰.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4(5):24-26. 被引量:19
-
4许英.“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0,2(4):15-18. 被引量:11
-
5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4):8-11. 被引量:105
-
6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42-44. 被引量:14
-
7樊大跃.融会贯通普职教育的“工具”——英国学业分换算体系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4):51-53. 被引量:10
-
8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23(03S):52-53. 被引量:48
-
9吕潼,张忠寿.完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建议[J].财会通讯(上),2007(5):93-94. 被引量:1
-
10刘迎春,郁春兰.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12
-
1孙玲,程相春,王文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双证制”实施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9(2):71-72. 被引量:2
-
2黄建,朱明德,陈建德,曹洪虎.园林园艺类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36. 被引量:6
-
3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6-148. 被引量:29
-
4范辉君.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4):35-38. 被引量:8
-
5赵国忠,冯学东.试论基于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建设原则[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7(4):46-50. 被引量:5
-
6俞川,郭心毅.基于英国经验的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与对策——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6):1-4. 被引量:8
-
7庄胡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95-197. 被引量:9
-
8汤书波.中英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4):21-24. 被引量:4
-
9杜红云.岗位需求导向下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文教资料,2015(1):135-136. 被引量:5
-
10许笑平.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80-88.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90
-
1安光亮,王文斌,王蕾.中高职衔接视域下的柔力球项目课程改革方案设计[J].体育视野,2021(14):45-46. 被引量:2
-
2杨英芸.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4(12). 被引量:1
-
3卢台生,石静,樊先茂.对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9):6-8. 被引量:1
-
4李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15-16.
-
5姚旭明,李盛林,李含霜.电力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23):32-33. 被引量:1
-
6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2):12-16. 被引量:33
-
7邢江勇.对口招生模式下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以“3+3”衔接模式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25-28. 被引量:18
-
8本刊编辑部.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3,34(2):9-20. 被引量:5
-
9贾艳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2):73-74. 被引量:11
-
10刘守旺,张礼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视域下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4):206-208. 被引量:2
-
1赵慧.对高中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衔接的思考——以财经院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3(6):45-46. 被引量:2
-
2张媛媛.浅谈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目标衔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1):53-55. 被引量:3
-
3刘雄英.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94-95. 被引量:6
-
4郑萼,苏静.首都大中小学德育目标衔接及整体设计[J].北京教育(德育),2008,0(1):59-61. 被引量:5
-
5赵伟,马玉环.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95-97. 被引量:4
-
6钟汉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J].企业导报,2011(5):268-268.
-
7章明.高职教育的正确目标定位[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999(3):16-19. 被引量:1
-
8柯钢,曹文梁.中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衔接培养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11):194-195. 被引量:3
-
9袁晓静.E-Learning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S1):75-77. 被引量:3
-
10赵磊,赵岩铁.高职课程文化的塑造[J].职业技术,2012(2):73-7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