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基于“汤浅现象”与“李约瑟难题”的观察
被引量:4
出处
《中国发展观察》
2006年第5期29-31,共3页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同被引文献30
-
1别敦荣,李家新,韦莉娜.大学教学文化:概念、模式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49-56. 被引量:63
-
2高洪.李约瑟难题之争[J].百科知识,2006(03S):30-30. 被引量:3
-
3沈正赋.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J].新安晚报,2009-11-11(6).
-
4[法]雅克·韦尔热,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5.
-
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中文版).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4.
-
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
7金观涛,樊洪业,刘青峰.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M]//刘钝,王扬宗.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
8[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9续焚书: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0.
-
10赵晓展.教育改革能否解答"钱学森之问"[N].工人日报,2010-03-11(06).
引证文献4
-
1林永柏.李约瑟难题的教育学初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6):26-29. 被引量:3
-
2唐玉斌.科学和教育视域下的“钱学森之问”求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20-22. 被引量:2
-
3郭丽冰,贾剑方.匠心匠器:从工匠精神到工匠技艺的哲学意蕴[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6):26-30. 被引量:7
-
4高晓清,常湘佑.基于科技术语共享性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1):111-117.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吴绪玫.浅析“李约瑟难题”及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兼论科学史教育功效[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6):125-128. 被引量:2
-
2王亮.李约瑟难题的教育学解读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3(23):183-183.
-
3徐月红,岳贤平.“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综述[J].阅江学刊,2015,7(2):87-95. 被引量:3
-
4陈睿腾.以亚里士多德“科学观”再探李约瑟难题——基于清代教育制度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6(1):12-17. 被引量:1
-
5梅扬.让大学回归教书育人之本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5(8):23-27. 被引量:3
-
6许东春.服饰设计中工匠技艺的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1):30-33.
-
7贾剑方,刘生平.职业教育内在体系规划的微观层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7-14. 被引量:1
-
8张达文.工匠精神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J].文化学刊,2019,0(7):26-28. 被引量:1
-
9应君,张晓静,张一奇.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0,43(23):189-191. 被引量:24
-
10温瑞芬.探索课程思政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实践教学[J].现代园艺,2021,44(12):195-196. 被引量:2
-
1柳晨.制度变迁角度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J].当代经济,2015,32(22):132-133.
-
2虞积生.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J].教育艺术,1999,0(12):16-16.
-
3安大峰.也论“亚太的崛起”[J].亚太经济,1986(5):1-3.
-
4蒋南平,李博,邹宇.李约瑟难题的王亚南解——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贡献[J].当代经济研究,2012(2):25-31. 被引量:3
-
5董宝奇.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及政策建议[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S):177-184.
-
6靳余通.夯实科技基础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1,21(1):58-59.
-
7靳香玲.知识经济与我国科技体制创新[J].统计与决策,1999,15(2):33-34.
-
8肖继业.抓好区域技术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河南科技,2001,20(8):4-5.
-
9马辉,杨青.加入WTO与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J].工业技术进步,2001(1):21-23.
-
10李克强:以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国企改革[J].中国科技产业,2008(4):2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