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物的体系与人的宿命——评布西亚之《物体系》
被引量:
1
The System of Object and the Fate of Subject: a Review of Jean Baudrillard's the System of Object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自从“主体性”这样的概念被发明以来,人的主体意识就一直隐含于人们对于物、对于世界的讨论之中。在这样的思维语境之下,似乎那些关于“客体”或“物”的研究所隐含的主题也依然是通过主客、心物之间关系的探讨,来说明人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的研究中,物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主角,物总是从属于人而出现于我们的面前。
作者
张原
机构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
出处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8,共7页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社会思想
物体系
“主体性”
宿命
主体意识
物质文化
《物体系》
布西亚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6
1
尚·布希亚.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
勒费弗尔..《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M]..,,..p7~8,p5~6,p55~56..
3
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A].见道格拉斯·凯尔纳.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6.
4
布西亚《消费社会》(1970年).
5
布西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年).
6
布西亚.《物体系》.,1968年..
共引文献
36
1
徐琴,曾德华.
波德里亚对技术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批判[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1):18-23.
被引量:4
2
蒋颖荣.
消费社会的伦理探析[J]
.云南社会科学,2008(3):57-60.
被引量:2
3
徐琴.
波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及其存在论视域[J]
.河北学刊,2008,28(5):25-28.
4
王红.
消费文化的整合与导向功能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6):128-131.
5
刘扬.
视觉景观的形而上学批判——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文化理论述评[J]
.社会科学家,2009,24(2):21-25.
被引量:11
6
李学林,李秀铎.
对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休闲批判的反思[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54-56.
被引量:1
7
廖宏勇.
风格与情感——从克里福德的“艺术—文化”系统看品牌传播[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175-178.
8
荣鑫.
撩开斯芬克斯的面纱——论新自由主义精神与消费社会意识形态[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484-489.
被引量:2
9
向华江,陶水平.
文艺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试论新世纪文艺美学研究的意义[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1):68-72.
10
李怀,程华敏.
旅游消费的社会学解释:传统与前沿[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3):23-29.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2
1
金秋野.
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上)[J]
.读书,2010(7):149-154.
被引量:7
2
金秋野.
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下)[J]
.读书,2010(8):150-15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杭间.
“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
.文艺研究,2010(11):116-122.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杭间.
寄予希望的设计:超越日常性[J]
.装饰,2023(1):12-16.
被引量:7
2
梁洋.
设计审美的时代节律——以景观生态设计为例[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8):195-195.
3
潘彦冰,龚道臻.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以2010年度为视点[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3):67-71.
4
耿涵,易晓.
标识的开放性趋向──费城艺术博物馆的视觉形象系统分析[J]
.装饰,2015(1):118-119.
被引量:6
5
白璐.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师传统”与“师造化”探析[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11):20-20.
6
刘锟,唐昌乔.
品牌动态化视觉形象的视觉信息迭代研究——第20届悉尼双年展视觉形象分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2):100-101.
被引量:1
7
黄颖茜.
科技与文明的枢纽——基于当代生活语境下中国设计的教育身份[J]
.创意与设计,2017(6):80-84.
8
刘宜东,刁颖.
从数字工具到引擎动画:中国动画泛娱乐之消解与超越[J]
.电影评介,2019,0(8):83-86.
被引量:2
9
刘宜东.
数字工具与视觉类像:反思当下中国三维动画电影[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17(3):112-118.
被引量:1
10
史小冬.
弥合之所:地方时尚及其美学表征[J]
.美术大观,2020(4):132-134.
被引量:1
1
吴丹.
《物体系》的基本逻辑与消费社会批判[J]
.大庆社会科学,2015(2):51-53.
2
高欢欢.
鲍德里亚早期异化思想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6):20-23.
3
蒋阳,王莉.
技术与人性[J]
.兰州学刊,2004(5):77-78.
4
张再林,鲁杰.
物·符号·身体:鲍德里亚《物体系》的关键词解读[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3):74-78.
被引量:3
5
周嘉昕.
鲍德里亚后马克思探索的逻辑起点:对功能体系中物的追问[J]
.南京社会科学,2011(7):22-27.
6
谢龙新.
“object”的符号学结构与“物体系”——兼论鲍德里亚对符号学美学的发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645-651.
7
茌良计.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解读[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4):70-73.
被引量:3
8
赵良杰.
主体哲学视野下的消费社会——对波德里亚《物体系》哲学基础的反省[J]
.文艺研究,2013(3):140-149.
被引量:3
9
张一兵.
青年鲍德里亚与他的《物体系》[J]
.学术论坛,2008,31(11):1-5.
被引量:6
10
周洁.
“物体论”与回到“物”的本体论[J]
.东方艺术,2015,0(15):22-23.
西北民族研究
200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