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学建构的新思路——朱立元老师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之我见
被引量:1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6-88,共3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参考文献5
-
1蒋孔阳.《美学新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同名章节.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4康德 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页,第39页,第46页,第40页,第41页,第79页,第80页,第130页,第48页,第160页,第64页,第35页,第189页,第31页,第66页,第76页,第78页.
-
5黑格尔 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4页.
共引文献3779
-
1汪进元,张艳.论社会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2004,21(4):84-90. 被引量:12
-
2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
3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4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5张奎良.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
6于桂芝.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
7方世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9-16. 被引量:17
-
8顾智明.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23-27.
-
9吴学琴.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
10李庚香.法美学是人学[J].中州学刊,2004(4):192-19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73
-
1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6-8. 被引量:47
-
2李茂民.从知识生产到价值承当——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6,27(1):50-52. 被引量:2
-
3张卫中.倾斜的坐标——“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策略及影响辨析[J].文艺争鸣,2006(1):89-94. 被引量:3
-
4于云.无法告别的实践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1):9-11. 被引量:1
-
5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文学遗产,2006(1):8-10. 被引量:15
-
6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2006,38(1):116-122. 被引量:32
-
7文贵良.话语卫生学:以延安根据地文学为例[J].中文自学指导,2006(1):27-29. 被引量:1
-
8王振复.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6(1):155-158. 被引量:3
-
9杨洪承.论文学史的现代性——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教学与史料建设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6(1):159-163. 被引量:4
-
10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J].中州学刊,2006(1):246-249. 被引量:19
-
1汤惠生.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及其文化观念[J].东南文化,1996(4):37-46. 被引量:6
-
2王治河,吴言生.中国禅的生态意蕴[J].中国宗教,2013(9):51-53.
-
3董龙昌.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J].枣庄学院学报,2009,26(1):86-88.
-
4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分析:心理学性质重新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1):119-123.
-
5李娟,杜军.“逻各斯(λoγo■)”与“道”——超越狭隘的“二元对立”思维,重启“圆融感悟”之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
-
6兰垂洪.社会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转变及基础[J].长江丛刊,2016(23):44-44.
-
7麻天祥,吴昕炜.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立思维的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47-49. 被引量:1
-
8葛谢飞.道德哲学的社会之维——马克思与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一个共同点比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32(3):17-22. 被引量:1
-
9汤惠生.关于萨满教和萨满教研究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1997(2):95-102. 被引量:13
-
10潘于旭.认同、共识及其价值论建构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4(1):49-57.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