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7-189,共3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8
-
1李娜.藏元素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103-107. 被引量:2
-
2李景隆.略论青海审美文化的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54-60.
-
3李爱华,孙红霞.论我国加强文化外交的必要性[J].理论学刊,2007(5):83-85. 被引量:1
-
4代迅.发现东方: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4):135-143. 被引量:6
-
5郭正卿.地缘政治视角下中日关系发展及走向[J].沧桑,2014(2):115-117.
-
6饶曙光,刘婧.“共同体美学”与亚洲电影[J].电影艺术,2021(3):13-19. 被引量:19
-
7陈思光,余克东.游牧、诗意与寓言化:约旦民族电影美学风格探析——以电影《希布》为例[J].阿拉伯研究论丛,2022(1):194-205.
-
8惠国琴.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建构与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力量[J].学海,2024(3):5-1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1
-
1凌燕.回望百年乡村镜像[J].电影艺术,2005(2):87-92. 被引量:21
-
2彭骄雪.当代亚洲电影中的文化游牧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6(3):183-186. 被引量:3
-
3刘雯祺.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126-127. 被引量:12
-
4王露璐.中国乡村经济伦理之历史考辨与价值理解[J].道德与文明,2007(6):42-46. 被引量:3
-
5罗卡;法兰宾;刘辉;罗卡.香港电影的跨文化景观[M]{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8.
-
6王向远.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2(3):1-7. 被引量:18
-
7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兼论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6(3):41-46. 被引量:91
-
8严智龙.论超现实主义艺术隐喻的美学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7(6):110-114. 被引量:7
-
9蓝煜昕,林顺浩.乡情治理:县域社会治理的情感要素及其作用逻辑--基于顺德案例的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20,0(2):54-59. 被引量:63
-
10朱靖江.在野与守望:以影视人类学视角反思少数民族影视创作[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3):18-27. 被引量:17
-
1傅书华.小城范型 小城人生——关于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话题[J].社会科学论坛,2012(4):175-178.
-
2B.坦克哈,张燕晖.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7(4):75-78. 被引量:2
-
3新书简介《高考复习中国、世界地理填图册》——全自正编著[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2):54-54.
-
4薛理勇.揭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流传之谜[J].世纪,1994,0(2):15-15. 被引量:5
-
5黄式宪.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论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启示性(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1):6-16. 被引量:11
-
6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J].哲学动态,1995(7):36-37. 被引量:2
-
7朱猷武.文化霸权主义的根源探析[J].理论界,2004(6):69-70. 被引量:1
-
8张允熠.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破除西方主义[J].党政视野,2016,0(10):70-70.
-
9田畅.大学文化和精神遗存[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0(3):122-125.
-
10黄洁玲.鸦片战争后闽粤人大量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5(2):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