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蜀汉经学之嬗变——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较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蜀汉经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嬗变。从理论形态上看,由今文经为主转向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在继承本土经学长于《韩诗》、《礼》学的基础上,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嬗变之后的蜀汉经学虽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此后的蜀地经学史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
焦桂美
机构地区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6-73,共8页
Confucius Studies
关键词
蜀汉
经学
理论形态
学术传承
著述讲授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1
1
郝虹.
王肃反郑是经今古文融合的继续[J]
.孔子研究,2003(3):83-88.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3
1
章权才.
论两汉经学的流变[J]
.学术研究,1984(2):73-80.
被引量:4
2
王晓毅所著.《王弼评传》中的“荆州学派”一节,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183页.
3
张涛.《孔子家语注译》卷六《五帝解第二十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注释(2).
共引文献
7
1
焦桂美.
论蜀汉经学之嬗变——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较[J]
.理论学刊,2005(6):103-106.
被引量:1
2
焦桂美.
蜀汉经学家及经学著作考论[J]
.管子学刊,2006(2):97-100.
被引量:1
3
郝虹.
三重视角下的王肃反郑:学术史、思想史和知识史[J]
.史学月刊,2012(4):14-24.
被引量:1
4
郭善兵.
郑玄、王肃《礼记注》比较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2015,37(4):51-57.
被引量:3
5
马金亮.
王肃经学著述、学术渊源考辨[J]
.临沂大学学报,2018,40(4):48-55.
6
张轶.
试论魏晋时期“郑王之争”[J]
.周易文化研究,2012(1):67-76.
7
刘光胜.
由章句到义理:魏晋之际的经学转向——以《古文尚书》重塑过程为中心的考察[J]
.浙江社会科学,2019,0(12):142-149.
同被引文献
38
1
左洪涛.
《诗经》之《鲁诗》传授考[J]
.文献,2003(2):4-17.
被引量:1
2
段渝.
巴蜀文化与汉晋学术和宗教[J]
.中华文化论坛,1999(1):67-85.
被引量:7
3
成林.
“三月三”溯源[J]
.民俗研究,1991(2):35-37.
被引量:3
4
崔建华.
汉代河内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J]
.中原文化研究,2014,2(2):79-86.
被引量:1
5
张强.
司马迁与《鲁诗》及荀子之关系[J]
.江苏社会科学,2004(6):188-190.
被引量:2
6
段渝.
三国蜀汉学术考[J]
.天府新论,2005(1):113-118.
被引量:6
7
粟品孝.
蒙文通与南宋浙东史学[J]
.浙江学刊,2005(3):56-63.
被引量:4
8
俞艳庭.
《褰裳》朱熹“男女相咎”说探源——兼论《韩诗》的“说人”主题[J]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被引量:1
9
许蓉生.
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323-326.
被引量:6
10
俞艳庭.
《汉广》三家说探赜[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125-12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5
1
吴龙灿.
蜀汉经学考述[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6):21-27.
被引量:2
2
方韬.
《三国志》所述汉魏经学考[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17.
被引量:1
3
吕冠南.
《韩诗》研究评述:以佚著、学者、阐解为中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8(4):29-35.
4
潘忠伟.
蜀汉政局与巴蜀经学的演变[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0-15.
被引量:2
5
粟品孝.
巴蜀史學通論[J]
.蜀学,2014(1):256-27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谢贵安,秦行国.
三国时期蜀汉学风微探[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42-45.
被引量:1
2
潘忠伟.
蜀汉政局与巴蜀经学的演变[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0-15.
被引量:2
3
贾亦君.
三国蜀汉地域文化群旅游价值实现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2022(7):83-85.
4
冯懿.
新意贯之,新法绳之——张森楷方志学思想初探[J]
.西部学刊,2023(4):147-151.
5
谭俊.
《三国志》国外研究综述[J]
.中国民族博览,2023(3):15-17.
6
李昆.
汉晋间蜀郡何氏述论[J]
.许昌学院学报,2023,42(3):9-13.
1
焦桂美.
论蜀汉经学之嬗变——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较[J]
.理论学刊,2005(6):103-106.
被引量:1
2
焦桂美.
蜀汉经学家及经学著作考论[J]
.管子学刊,2006(2):97-100.
被引量:1
3
石云孙.
朱熹集注笺识[J]
.黄山学院学报,1996,0(3):1-7.
4
胡玲玲.
从刘备的多重性格看蜀汉的兴衰[J]
.文学教育,2009(21):38-39.
被引量:2
5
闵强.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黑龙江史志,2009(9):25-26.
被引量:2
6
吴仲琦,李艳.
学术与政治——论汉代古今文经的发展演变与政治之关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11):50-51.
7
赵金刚.
朱子的“正统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94-100.
被引量:3
8
陆玉林.
经学传统与诠释型文化[J]
.中国哲学史,1993(1):116-121.
9
梁敢雄.
《周易》古文经本亟待建立刍议——从费氏易不传古文经谈起[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5):24-28.
被引量:2
10
蔡方鹿.
蒙文通经学四变述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98-103.
被引量:4
孔子研究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