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大学评价——“国际大学评价学术咨询委员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4
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2,共3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同被引文献33
-
1许茂祖.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中国大学评价”的比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4-68. 被引量:8
-
2李培凤,王生钰.对大学评价的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04(4):15-18. 被引量:4
-
3邱均平.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做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8):93-94. 被引量:29
-
4乐国林,张丽.大学排名对高校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3):37-39. 被引量:16
-
5Inernational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Assessment.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6):23-29. 被引量:23
-
6谢安邦,童康.我国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及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6):30-35. 被引量:18
-
7邱均平,赵蓉英,余以胜,刘胜,朱少强,殷之明,马瑞敏.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理念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23-36. 被引量:17
-
8徐小洲,梅伟惠.创新时代的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4(4):24-28. 被引量:10
-
9张慧洁.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1):111-114. 被引量:12
-
10[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陈毅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二级引证文献27
-
1李姝.对我国高校办学趋同性问题的反思[J].辽宁教育研究,2008(7):11-14. 被引量:7
-
2李永宁,赵炳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地方高校创新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4):70-72. 被引量:8
-
3廖文秋,石彪,吴强,梁樑,梁祥君.高校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9(6):26-31. 被引量:11
-
4杨建林,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研究的现状与思路[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2):5-8. 被引量:16
-
5唐琼.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2):56-63. 被引量:16
-
6粟莉.国内大学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52-55. 被引量:1
-
7宋微,肖念.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2):27-29. 被引量:5
-
8胡咏梅,唐一鹏.知识价值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课程设计[J].重庆高教研究,2013,1(2):1-5. 被引量:3
-
9陈琳,李雪平.大学排行榜对地方高校品牌建设的消极影响及防范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2):88-91. 被引量:2
-
10高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可就业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2):155-157. 被引量:1
-
1周文芳.高考志愿:人生第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J].高校招生(高考升学版),2015,0(8):20-21.
-
2徐小洲,梅伟惠.国际大学评价的价值与选择[J].评价与管理,2016,14(1):50-54. 被引量:1
-
3徐小洲,梅伟惠.国际大学评价的价值与选择[J].教育研究,2006,27(12):40-44. 被引量:7
-
4徐小洲,梅伟惠.国际大学评价的价值与局限[J].民主,2007(3):24-26.
-
5黎明.扶贫博士丁文广[J].党的建设,2014,0(12):50-51.
-
6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张兄武.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1,31(12):17-19. 被引量:19
-
7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5):145-147. 被引量:25
-
8何学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5(12):47-48.
-
9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与评价专家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5):3-5. 被引量:4
-
10刘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07(25):30-3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