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传释学与“文化模子”理论——叶维廉诗学批评论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将叶维廉的诗学批评整合为传释学诗学体系,指出其开放性生长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一)七、八十年代中国古典传释学建构期,以“具体经验”为核心观念;(二)贯穿七、八十年代进而衔接九十年代的跨文化传释期,以“文化模子”为核心理论;(三)九十年代以来走向文化批判的传释实践期。文章旨在揭示叶维廉诗学的理论背景,即以道家美学为核心并积极吸收西方现象学、诠释学;其研究态度和方法,即怀疑与批判态度、比较与历史寻根意识、以语言哲学为根基的美学、文化、政治哲学层层深入的方法;其文化立场与乌托邦向度,即站在道家美学的当代价值立场上,对于文化生态多元对话与平衡互补的不懈追求。
作者 张志国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35,共14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20页.
  • 2叶维廉.《秩序生长的历程—<秩序的生长>新版序》,附录于《从现象到表现—叶维廉早期文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635页.
  • 3陈芳明.《秩序如何生长—评叶维廉<秩序的生长>》.廖栋梁等主编.《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页.
  • 4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J].中国诗学,1992,:25-25.
  • 5约翰·克娄·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 6叶维廉.《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从现象到表现-叶维廉早期文集》,第9页.
  • 7叶维廉.《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从现象到表现—叶维廉早期文集》,第155页.
  • 8叶维廉.《严羽与宋人诗论》[J].中国诗学,:103-103.
  • 9叶维廉.《“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J].中国诗学,:161-161.
  • 10叶维廉.《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饮之太和》,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236页.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屠岸.读叶维廉的中国新诗英译随感[J].中国翻译,1994(6):30-33. 被引量:5
  • 2叶维廉.比较诗学[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发,1983.
  • 3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J].中外文学,1994,(4):75-75.
  • 4叶维廉.寻求跨中国文化的共同文化规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5叶维廉.中国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 6叶维廉.众树歌唱[Z].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76.
  • 7罗登堡著,杜良译.叶维廉的风景[A].周志煌 廖栋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7
  • 8Wai-Lim Yip. Ezra Pounds' Catha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Press, 1969.
  • 9Wai-Lim Yip.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55-65: 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Z]. lowa City: Univ of lowa Press, 1970.
  • 10Wai-Lim Yip.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Z]. Tokyo & NY: Mushinsha-Grossman, 1972.

共引文献36

同被引文献4

  • 1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2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2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1卷[J].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3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3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25-226.
  • 4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