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现代思风——中国现代学再思考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Seeking Truth
参考文献1
-
1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M].牛津: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1983.
-
1牛海涛.辞赋创作理论研究——以刘勰“摹体说”为视角[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12):77-79.
-
2刘文辉,施琴.反思世纪末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镜像[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19-21.
-
3常金秋.再论《呐喊》、《彷徨》小说叙事视角及声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0-32.
-
4彭丽萍.浅论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J].长城,2009(4):13-14.
-
5李荣华,吕周聚.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新发现与阐释——评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29-132. 被引量:1
-
6董鼎山.女作家真是次等的吗?——检讨美国出版界重男轻女的征象[J].博览群书,1999,0(11):26-27.
-
7杨晶晶.论铁凝小说的人性关怀与审美征象[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7):135-136. 被引量:1
-
8郝岚.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71-75. 被引量:6
-
9马涛.论济慈诗歌中的启蒙思想及当代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79-83.
-
10何志平.世界文学教学必须强调全方位的总体视野[J].外国文学研究,1993,15(2):11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