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郁达夫小说散文化叙事风格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用小说叙事学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现代重要小说家郁达夫的小说叙事风格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郁达夫小说在叙事风格方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着本质区别,郁达夫小说呈现出散文化而非史传化的叙事风格,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贡献。
作者
姚皓华
机构地区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3-146,共4页
DongYue Tribune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
叙事风格
散文化
史传化
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7
1
[清]·刘鹗.老残游记[M].严薇青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
2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A].郁达夫文集(七)[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178,180.
3
郁达夫.林道的短篇小说[A].郁达夫文集(六)[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4
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7,88-89,89.
5
郁达夫.文学漫谈[A].郁达夫文集(六)[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100.
6
郁达夫.艺术与国家[A]..郁达夫文集[c].香港:三联出版社,1982..
7
郁达夫.小说论[A].郁达夫文集(五)[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4.
共引文献
10
1
童晓薇.
创造社与十九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J]
.齐鲁学刊,2005(4):83-85.
2
祁志祥.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价值转向[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61-75.
被引量:6
3
朱宏伟.
开发自然的美——郁达夫、卢梭文学观比较[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96-100.
被引量:2
4
季桂起.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同异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2):21-29.
5
孙宜学.
郁达夫“沉沦”情结中的异域因子[J]
.中国比较文学,2012(3):39-49.
被引量:1
6
皮进.
王安忆的外国文学接受图谱[J]
.昌吉学院学报,2013(5):40-44.
7
邓齐平.
论五四文学理想主义的虚构及其限度[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127-133.
8
周仁政.
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6):94-100.
被引量:7
9
张晓霞,刘海燕.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真实性[J]
.文学教育,2015(3):46-48.
10
文怡希.
郁达夫留学日本带回的“真”、“善”、“美”[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69-71.
同被引文献
3
1
刘丽丽.
“性格”人物与“群像”人物——谈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J]
.青年文学家,2011,0(6X):17-18.
被引量:2
2
王源.
论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J]
.山东社会科学,2002(6):108-109.
被引量:2
3
郑莉.
悲悯与彻悟的独特表达——简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文本特征[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8(5):53-5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郭建平,桑晓飞,许净.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特征探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8):804-80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盼盼.
浅析《呼兰河传》的散文化特征[J]
.今古文创,2020(30):4-5.
1
王燕.
哈罗德·品特的“自传化”诗歌写作[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4):138-144.
2
孟昭连.
作者·叙述者·说书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主体之演进[J]
.明清小说研究,1998(4):137-152.
被引量:16
3
桑逢康.
传记遭遇双刃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记写作[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0(2):1-5.
4
范晖.
电影《孔子》的散文化叙事风格浅议[J]
.剧影月报,2010(1):20-21.
5
商明.
再读萧红小说的叙事语言——谈《呼兰河传》中的散文化色彩[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0(6):81-82.
6
潇琴.
来自六腑的声音[J]
.散文诗世界,2011(9):15-17.
7
叶荭.
“春秋笔法”视角中的《围城》[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251-254.
被引量:3
8
王青.
废名的叙事策略与宗教情怀[J]
.南京社会科学,1999(2):60-64.
9
降红燕.
内聚焦在女性小说中的运用及其文化意味探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60-164.
被引量:2
10
姜荣刚.
康有为“新学”与晚清“小说界革命”——兼及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3-89.
东岳论丛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