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观察》
2006年第5期20-21,共2页
Beijing Observation
同被引文献14
-
1林毅夫.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点建议[J].金融经济,2006(4):15-16. 被引量:34
-
2王建华.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J].农业经济,2006(4). 被引量:5
-
3李蕊.新农村建设规划之我见[J].河南国土资源,2006(4):19-19. 被引量:2
-
4罗建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98-100. 被引量:14
-
5周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83-3383. 被引量:10
-
6周泽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问题研究[J].中州建设,2006(7):14-15. 被引量:1
-
7周仁学.浅议新农村建设规划[J].乡镇经济,2006,22(9):62-62. 被引量:3
-
8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27(10):4-6. 被引量:19
-
9韦苇.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先期实践及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27(10):59-62. 被引量:1
-
10温锐,陈胜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以江西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4-11. 被引量:32
引证文献3
-
1郭保生,杨显德.建设新农村 规划是关键[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5):22-23. 被引量:2
-
2郭保生,金红,闫东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49-7350. 被引量:5
-
3李丽纯,李松龄.政府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早期的互动问题研究——以湖南长沙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24-112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
1张志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化措施探讨——以邹城市千泉街道为例[J].农技服务,2007,24(11):116-117.
-
2蒋运志,周水明,李立兵,邹丽霞.“三农”气象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5):592-594. 被引量:24
-
3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14-116. 被引量:7
-
4许飞,邱尔发,王成.我国乡村人居林建设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56-61. 被引量:11
-
5王晓燕,王博.西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09-19010. 被引量:3
-
6邹薇,池泽新.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12-116. 被引量:10
-
7孙志娟.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33(3):143-143. 被引量:1
-
8安金海.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农宅[J].改革与开放,2009(11X):140-140.
-
1周海琳.关于农村公路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0(1):58-59.
-
2邹建桥.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2):47-47.
-
3沈常青.过你想要的生活[J].中国城市金融,2008(11):76-76.
-
4程勇.关于农村公路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交通世界,2009(1):76-77.
-
5许琦(口述),张昭(实录).从劳累中体会到创业的幸福[J].乡镇论坛,2009(20):23-23.
-
6王玉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河南农业,2009(9):4-5.
-
7马朝晖.全力以赴挖万塘[J].政策,2012(2):65-66.
-
8新型城镇化: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J].河南农业,2014(2):1-1.
-
9张丽.拓展服务领域 促进农机化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12):24-24.
-
10新农村建设要因地置宜[J].上海人大月刊,2007(5):3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