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
被引量:
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剑桥的文学批评传统经历了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批评、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和威廉斯的文化批评等三个主要阶段,在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批评之于他们,既是对文学、对生活的判断和异见,也是在面对文学和生活时有效的心灵再现和自我表达。他们在追随前辈传统的时候,并非简单盲目地继承,而是在反传统和超越传统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传统。
作者
曹莉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0-80,共11页
Foreign Literature
关键词
剑桥
文学批评
文学传统
历史衍变
意识形态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53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12
参考文献
28
1
Anderson, Perry. "Component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Student Power. Eds. Alexander Cockburn and Robin Blackburn. London: Penguin, 1969.
2
Arnold, Mathew. "The Study of Poetry." The English Poets. Ed. Thomas Humphry Ward. London: Macmillan, 1880.
3
Arnold, Mathew. Literature and Scie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XII (August 1882).
4
Board of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England [The Newbolt Report] . London: HMSO, 1921.
5
Empson, William.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London:Chatto & Windus, 1930.
6
Huxley, Thomas. "Science and Culture." Prose of the Victorian Period. Ed. William E. Buckler. 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58.
7
Leavis, F. R. and Denys Thompso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33.
8
Leavis, F. R. Revaluation: Tradition & Development in English Poetry.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36.
9
Leavis, F. R.The Great Tradition. New York: NYU Press,1960.
10
Leavis, F. 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hilosophy." Common Pursuit.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52.
二级参考文献
2
1
弗朗西斯·穆勒恩:《细绎》的契机》(The Moment of "Scrutiny"),伦敦:费尔索出版杜,1981年,第322页.
2
约翰·道克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共引文献
19
1
孙士聪.
经典的焦虑与文艺学的边界[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44-47.
被引量:7
2
江玉琴.
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8):87-92.
被引量:2
3
王泽龙.
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J]
.文艺研究,2006(9):65-73.
被引量:8
4
曹莉,陈越.
鲜活的源泉——再论剑桥批评传统及其意义[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61-68.
被引量:7
5
江玉琴.
文化批评:当代文化研究的一种视野——兼论诺斯洛普·弗莱与F.R.利维斯的文化批评观[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2):121-126.
被引量:1
6
曹万生.
论现代派的知性诗学[J]
.文学评论,2007(2):147-152.
被引量:3
7
周宪.
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从“固体”到“流体”[J]
.外国文学研究,2008,30(6):137-145.
被引量:5
8
王桃花.
利维斯小说批评弊病刍议[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55-59.
被引量:2
9
常志刚.
论F.R.利维斯对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影响[J]
.东南传播,2011(6):77-79.
被引量:2
10
马识途,曹丰.
F.R.利维斯与《伟大的传统》[J]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3):43-44.
同被引文献
153
1
姜飞.
从“淡入”到“淡出”——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简述[J]
.社会科学研究,1999(1):121-125.
被引量:9
2
刘雪岚.
回顾“伟大的传统”——弗·雷·利维斯的启示[J]
.外国文学,1999(5):46-50.
被引量:7
3
殷企平.
用理论支撑阅读——也谈利维斯的启示[J]
.外国文学,1999(5):50-52.
被引量:8
4
王宁.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
.中国社会科学,1989(5):71-82.
被引量:8
5
曹莉.
重温利维斯:何为批评的当下功能?(英文)[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1):299-314.
被引量:1
6
金元浦.
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专题讨论)——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
.河北学刊,2004,24(4):93-96.
被引量:59
7
杨春梅.
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4):7-10.
被引量:34
8
罗 岗.
读出文本和读入文本——对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关系的思考[J]
.文学评论,2002(2):85-86.
被引量:7
9
傅德根.
威廉斯与文化领导权[J]
.外国文学评论,2000(4):127-134.
被引量:11
10
张松建.
艾略特与中国[J]
.外语与翻译,2002,9(3):64-6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4
1
高兰.
一位永不落剑的批评家——弗·雷·利维斯在中国[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0):39-40.
2
蒋梅玲.
文本阅读结合理论阐释——读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得到的启示[J]
.社会科学家,2006,21(S2):197-198.
3
曹莉,陈越.
鲜活的源泉——再论剑桥批评传统及其意义[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61-68.
被引量:7
4
曹莉.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24-33.
被引量:98
5
高策,宋艳琴.
“两种文化”论战主题的历史变迁与意义分析[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6):91-95.
6
王桃花.
利维斯小说批评弊病刍议[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55-59.
被引量:2
7
屈庆勇.
国内F.R.利维斯研究综述[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61-64.
被引量:2
8
周铭英.
马克思“历史”观与威廉斯“传统”观之比较[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80-181.
9
曹莉.
文学、批评与大学——从阿诺德、瑞恰慈和利维斯谈起[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2):109-115.
被引量:5
10
熊净雅.
利维斯的诗歌语言观[J]
.外国文学评论,2017(1):194-206.
二级引证文献
112
1
瞿晓理.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与优化[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3):59-64.
被引量:19
2
曹顺庆,石文婷.
超越文化研究:我国学界与国外学界斯图亚特·霍尔研究的对比与思考[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4).
被引量:1
3
秦丹.
论燕卜荪与剑桥语义批评共同体的理论建构[J]
.华中学术,2023(2):38-45.
4
彭红梅.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7):85-86.
被引量:5
5
孙先英.
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与思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119-120.
被引量:3
6
肖之进,陈霞.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19-24.
被引量:2
7
佴仁娣,陆建龙.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比较研究综述[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1-2.
8
石雪.
浅谈提升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素质[J]
.成功,2010(1):162-162.
9
曹莉.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24-33.
被引量:98
10
朱锡芳,苗贵松,孙钦荣.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100-103.
1
张生祥.
浅析文化理论流派的历史衍变[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3):80-84.
2
解晓勇.
从“三个30年”社会变革看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
.红旗文稿,2008(9):12-14.
3
杨勋.
杨勋 作品[J]
.西湖,2014,0(7).
4
杨剑龙.
论西方文艺中心论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J]
.文艺理论研究,2010(1):28-32.
被引量:4
5
张剑.
中英文化的碰撞与协商:解读威廉·燕卜荪的中国经历[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1):25-30.
被引量:3
6
陆道夫,胡疆锋.
浅谈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J]
.学术论坛,2006,29(3):184-186.
被引量:6
7
张佳.
全球化语境下的“东方主义”[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5):120-121.
8
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曹顺庆教授[J]
.思想战线,2005,31(4).
9
周永.
浅谈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及道德批评[J]
.青年与社会,2013(9):310-311.
10
何桑笛.
深圳校服之青年亚文化研究[J]
.青年与社会(中),2014(2):43-45.
外国文学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