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应用效果及关键技术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06年第3期40-41,共2页
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韦慧,梁庆平.强化栽培对水稻新品种黄华占生育进程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2-12. 被引量:1
-
2王学会,熊忠炯,张士陆,钱立礼.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本土化综合技术研究[J].安庆科技,2006(2):20-21.
-
3祁军.水稻节本增效强化栽培体系应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5):19-20. 被引量:1
-
4吕世华,任光俊,曾祥忠,刘学军,张福锁.不同移栽期对强化栽培优质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38-139. 被引量:6
-
5朱德峰,林贤青,陶龙兴,张玉屏,郑家国,吕世华,马均.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稻米,2003,9(2):17-18. 被引量:79
-
6惠锋,唐甫林,华松林,朱晓东.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初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6(3):29-30. 被引量:1
-
7袁隆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J].杂交水稻,2001,16(4):1-3. 被引量:290
-
8昂盛福,王学会,谢世秀,熊忠炯,罗成玉,余斌,张士陆.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77-378. 被引量:10
-
9马国辉,熊绪让,裴又良.论湖南省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对策 Ⅲ.实现超高产栽培的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5(3):23-25. 被引量:7
-
10陈仙祥,陈明霞,黄新,杨忠热,黄永林,胡光兰,蒙光.强化栽培体系(SRI)对杂交水稻群体分蘖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28-3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