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政治文化意识与夏衍30年代剧本创作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夏衍的30年代剧本创作内涵了一个审美文化特征:政治文化意识。本文试图引进政治文化研究视角,从剧本文本、人格政治化、大众阅读期待三方面来分析夏衍30年代剧本创作如何表现了这种政治文化意识。
作者
李海燕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5-128,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政治文化意识
夏衍
30年代
剧本
分类号
I207.34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朱晓进.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学[J]
.文学评论,2001(5):155-157.
被引量:18
2
〈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A].夏衍研究资料[J].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3.
3
孙正甲.政治文化[M].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
4
关于〈一年间〉[A].夏衍研究资料[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5
麦克昂.普罗文艺大众[J].艺术月刊,1930,(1):1-1.
共引文献
19
1
汤天勇,王杰泓.
《天火》:隐喻与叙事[J]
.小说评论,2006(z1):38-43.
2
李娜.
情感体验与理智分析——由《蚀》到《虹》谈茅盾早期的小说创作[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25-27.
被引量:1
3
李萌羽,魏李梅.
在全球文化的视野下拓宽中国现代文学的书写[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5):94-95.
4
王俊峰.
“大一统”的政治国家观念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J]
.甘肃社会科学,2004(5):21-24.
5
宋宁.
颓废的一代——重读茅盾《蚀》三部曲[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7-228.
被引量:2
6
姬凤霞.
论中国当代文学中政治文化心理的嬗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07-109.
7
周红.
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样板戏”[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3):81-88.
被引量:3
8
宾恩海.
政治文化与茅盾30年代的小说创作[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1):128-132.
被引量:1
9
朱晓进.
政治激情与30年代文学创作[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8-144.
被引量:1
10
龚云普.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J]
.惠州学院学报,2007,27(5):83-87.
同被引文献
9
1
邱远望.
话剧与散文的合奏——浅析杨利民话剧的散文化特色[J]
.戏剧文学,2006(3):65-67.
被引量:3
2
朱卫兵.
“转向”与左翼“剧联”——中国左翼戏剧的发生学研究[J]
.戏剧艺术,2006(1):82-88.
被引量:1
3
陈军.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J]
.北京社会科学,2006(3):83-87.
被引量:5
4
胡星亮.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之批判[J]
.学术月刊,2006,38(8):106-111.
被引量:10
5
袁国兴.
文类误读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戏剧体式嬗变[J]
.江海学刊,2006(5):199-204.
被引量:2
6
傅谨.
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版图巨变[J]
.文艺研究,2006(9):86-98.
被引量:7
7
刘方政.
早期话剧: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序幕[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0-104.
被引量:1
8
黄振林,李小兰.
对话机制的创构与解构——论百年话剧艺术形态的创制与变迁[J]
.艺术百家,2006,22(5):54-58.
被引量:2
9
袁联波.
新时期实验性话剧的三次文体变革[J]
.学术研究,2006(11):137-14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田广文.
2006年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8):6-9.
2
张佩瑶.
论夏衍抗日时期剧作的人道主义思想[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7):157-158.
1
王恩锋,杨俊健.
文化通融与冲突[J]
.群文天地,2008(12):77-77.
2
朱晓进.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政治文化意识──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研究之二[J]
.江苏社会科学,2000(2):99-104.
被引量:4
3
刘江.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的叙述不可靠性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0-92.
被引量:4
4
谭淑娟.
扬雄与韩愈[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9-21.
5
沈楠.
由汉乐府的女性描写看汉代审美文化特征[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9):18-19.
被引量:2
6
张雪山.
歌德与郭沫若:没落帝国的文化振兴及其表达[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17.
7
邓田田,李山.
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代审美文化特征[J]
.求索,2007(6):173-175.
被引量:3
8
赵杨.
从戏剧活动看戏剧剧本的“二重性”[J]
.戏剧之家,2013(3):44-44.
被引量:1
9
王奉文.
诗人之剧——郭沫若的史剧《屈原》的诗本性[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3):80-81.
10
吴媛媛.
新世纪类型小说的概念厘清与内涵探析[J]
.芒种,2015(7):99-100.
被引量:1
山东社会科学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