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构建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前,我国助学贷款风险太高,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陷入困境。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使得个人信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贷款风险和导致助学贷款市场的发展受阻。本文讨论了信息不对称对助学贷款的影响,进而对构建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作者
柳劲松
机构地区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出处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58-59,76,共3页
Commercial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社科项目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5q172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征信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分类号
F832.479 [经济管理—金融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1
1
黄锫坚.
国家助学贷款困境[J]
.财经,2002,0(20):58-65.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7
1
史晴.
大学生失信:现象透视及原因剖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2-93.
被引量:3
2
柳劲松,张茂林.
助学贷款中大学生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研究——基于AHP、FUZZY评价方法[J]
.经济师,2006(1):109-110.
被引量:5
3
薛文治.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79-81.
被引量:18
4
马素闽.
国家助学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初探[J]
.金融与经济,2009(5):71-73.
被引量:3
5
王丽芳.
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
.商业时代,2010(16):117-118.
被引量:5
6
李文利,魏新.
论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3):83-89.
被引量:43
7
王为民.
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分析[J]
.企业经济,2003,22(8):159-160.
同被引文献
19
1
邹扬,张力源.
我国助学贷款中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J]
.前沿,2005(4):156-157.
被引量:3
2
刘东,陆秋平,梁勇.
国家助学贷款新旧政策之比较及其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4):167-170.
被引量:11
3
胡小坤.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制度创新——高校国家助学机制设置与制度创新研究之三[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5):163-167.
被引量:2
4
戴翠萍.
信用档案与助学贷款风险管理[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4):153-154.
被引量:2
5
杨佩珍.
国家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37-38.
被引量:2
6
韩包海.
论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94-96.
被引量:2
7
史铭鑫.
个人信用制度模式的国际比较[J]
.北方经济,2006(4):78-79.
被引量:2
8
李忠晓.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6(2):52-53.
被引量:4
9
史铭鑫.
个人信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助学贷款为例[J]
.前沿,2006(6):47-49.
被引量:2
10
宋岳琪,徐柯庆.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难题及对策[J]
.集团经济研究,2006(09S):50-5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李景韬.
国家助学贷款中贷款学生失信的博弈论分析[J]
.社科纵横,2007,22(3):164-165.
被引量:3
2
龙云飞.
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2):28-30.
被引量:1
3
陈淼.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新疆财经,2010(2):58-60.
被引量:6
4
麦小菡.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思考[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4):454-456.
被引量:3
5
冯静.
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制度构建[J]
.知识经济,2012(15):100-10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陈剑飞.
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缺失问题——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49-50.
被引量:6
2
邝焕弟.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10,21(3):24-28.
被引量:4
3
方锐.
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2-84.
4
田黎力,李赐平.
构建无息贷款职业教育新模式的对策探讨[J]
.神州,2012(11):123-123.
5
陈学智,陈云芳.
责任伦理视阈下的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对策创新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7):138-140.
被引量:2
6
黄震艺.
基于道德风险理论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发生机理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8):147-148.
7
叶穗冰.
国家助学贷款“广东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15,26(4):18-22.
被引量:1
8
叶穗冰.
广东执行助学贷款政策的价值冲突[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24(5):14-19.
被引量:1
9
徐欣娅.
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58-62.
10
俞立超,倪双博,陈素莹,贾宜雯.
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信用评估模型研究[J]
.大学教育,2018(1):192-195.
被引量:4
1
彭爱军.
消费金融生态圈[J]
.新金融世界,2014(6):18-20.
2
陆燕宏,鲁欣.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及证券化研究[J]
.现代金融,2008(2):18-19.
被引量:6
3
方丰霞,黄清.
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金融经济(下半月),2009,0(11):7-8.
被引量:2
4
马素闽.
国家助学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初探[J]
.金融与经济,2009(5):71-73.
被引量:3
5
尹煜.
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建立[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23(1):19-21.
被引量:3
6
王铁鹏,陈志国.
如何构建中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J]
.现代商业银行,2001(10):8-10.
被引量:2
7
于溯源.
助学贷款信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99-103.
8
黄如意.
我国助学贷款市场信贷配给分析[J]
.商业时代,2008(16):58-59.
9
李颖.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与经济发展[J]
.党政论坛,2006(02S):31-33.
10
李颖.
美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分析[J]
.上海企业,2006(3):46-49.
被引量:2
商业时代
2006年 第1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