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5,共2页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6
-
1陈勇.提高高校学报校对质量的探索[J].编辑之友,2004(S1):50-51. 被引量:3
-
2范剑华.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J].编辑学刊,2001(5):28-30. 被引量:6
-
3丁建平.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6):117-120. 被引量:5
-
4周宇.高校学报的校对质量与编辑素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1):64-65. 被引量:2
-
5叶仁波.论编辑的主体意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116-118. 被引量:11
-
6周奇.试论校对思维的基本特征[J].出版科学,2005,13(3):39-43. 被引量:3
-
7吴有定.校对要有疑心和戒心——兼介滚滑式校对法[J].出版发行研究,2005(5):54-55. 被引量:2
-
8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7-18.
-
9刑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
10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S]//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3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张海英,蓝甲云,李克琴.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期刊质量[J].科技与出版,2008(8):71-73. 被引量:1
-
2张海英.《论语》编纂的“硬伤”及其对现代编辑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09(5):72-75. 被引量:2
-
3兰甲云.论责任编辑在专家匿名审稿制中的主导作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26-128. 被引量:5
-
4李克琴,张海英.名栏建设得失谈——以“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为个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49-152. 被引量:7
-
5谢其祥.处理电子文稿编排技术性错误之我见[J].编辑之友,2011(8):89-91.
-
6谢其祥,韦家朝.基于数字化出版视野的高校学报校对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4):89-92. 被引量:2
-
7毛瑞兴.高校学报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0):236-237. 被引量:1
-
8黄蓓.网络环境对校对人员的文字素养影响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6,0(12):185-185.
-
9贾淑萍.浅析学术期刊编校工作质量强化的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8):10-11. 被引量:3
-
10赵荣芳.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探微[J].传播与版权,2017(8):54-55. 被引量:3
-
1山人.说校对[J].阅读与写作,2000(2):35-36.
-
2沈国明.电脑化时代的校对工作[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175-175. 被引量:1
-
3李忠芳.浅析校是非[J].新闻与写作,2009(6):55-55.
-
4吕叔湘.文风偶记[J].中国语文,1958(5):204-205.
-
5周奇.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优势[J].出版视野,2006(1):29-30.
-
6马峻.校对工作之浅见——校异同和校是非的联系与区别[J].新闻出版交流,2000(6):28-28. 被引量:1
-
7张伟.把好最后一道防线[J].新闻出版导刊,2003(1):32-33.
-
8淡小荣.浅论校对工作及校对工作者素质[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207-209. 被引量:1
-
9罗哲.浅谈如何提高社科类期刊的校对质量[J].甘肃社会科学,2000(4):95-97.
-
10理岭.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J].出版视野,2006(1):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