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传媒》
2006年第6期39-40,共2页
Media
参考文献3
-
1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
2[美]福克纳(W·Faulkner) 著,李文俊.喧哗与骚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
3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
1王冬精.教育类报刊如何吸引读者[J].新闻出版交流,2000(3):46-47.
-
2丁莉华.“三贴近”:报刊的生命线——兼谈江苏教育类报刊[J].江苏教育宣传,2004,0(4):39-42.
-
3张玮.教育报刊如何应对青少年读者需求[J].新闻实践,2008(8):29-30.
-
4张瑛.教育类报刊“人物专访”的特性[J].新闻采编,1999(4):35-37.
-
5徐建华.浅谈品牌活动对提升教育类报刊影响力的作用[J].新闻记者,2011(4):99-101. 被引量:2
-
6顾明珠.教育类报刊的传播力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5(3):69-72.
-
7王亚文.教育类传媒的改革趋势[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2):18-19. 被引量:1
-
8邱广欣,郭延萍.从美国瑟洛克小学的招聘启事说起[J].师道(人文),2008(2):43-44.
-
9鲁兆周.让老中青教师同样燃烧激情[J].教育文汇,2008(3):23-24. 被引量:2
-
10徐来燕,聂乃坤.突破坚冰春来早-新乡市局随堂教育类报刊业务发展侧记[J].现代邮政,2009(7):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