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雕塑理论及其文化战略意义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National Arts
共引文献31
-
1吴新,李鹏克,吴东升.中国书法与佛教造像的共通性[J].作家,2012(4):251-252.
-
2袁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普渡众生的大自在境界[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0(9):65-67.
-
3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6):122-126. 被引量:18
-
4司开国,葛晓云.宋代罗汉图像的世俗化倾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08-113. 被引量:4
-
5袁炯.浅谈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J].丝绸之路,2011(2):66-68. 被引量:2
-
6尚莲霞.中国民间雕塑的风格特质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J].民族艺术,2011(2):89-92. 被引量:3
-
7范华美.简论油画写生中的写意[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557-560.
-
8刘雪凯.我国古代体育雕塑写意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122-125. 被引量:2
-
9朱小序.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创作活动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8):4-4. 被引量:2
-
10王婧.宋塑禅境哲思与艺境审美[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9):64-69. 被引量:2
-
1袁荷,武定宇.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访谈孙振华[J].公共艺术,2015(6):58-59. 被引量:2
-
2田世信,隋建国,展望.雕塑三人谈[J].美术研究,1998(1):25-30. 被引量:1
-
3李晓林.从“山上滚下来的雕塑”说开去——雕塑基础语言研究[J].大家,2011(24):56-56. 被引量:1
-
4孙振华.关于雕塑批评的学科建设[J].雕塑,2004,0(5):32-33.
-
5孙振华.形体与空间的探索者——朱尚熹的雕塑理论及其实践[J].雕塑,2013(1):24-27.
-
6Neville Weston,宋扶日.NASHER雕塑中心[J].雕塑,2012(3):86-89.
-
7顾丞峰.何为雕塑[J].雕塑,2000(1):22-23.
-
8蒋剑韬.再谈雕塑专业开设雕塑史论课程的必要性[J].美术研究,2008(3):84-85. 被引量:1
-
9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批评的标准[J].雕塑,2004,0(5):38-39. 被引量:1
-
10李晓林.雕塑的形体和结构[J].艺术时尚,2013(10):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