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与发展
被引量:4
Adoption and advance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in 20th Century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0,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19
-
1李惠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1):181-185. 被引量:2
-
2陈振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教学与研究,1997(6):23-29. 被引量:3
-
3王瀚林.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训[J].群众,1995(4):53-53. 被引量:1
-
4[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08-109;172-174.
-
5[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
6仰海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J].江海学刊,2009(2):38-42. 被引量:8
-
7姜喜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问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5):14-21. 被引量:8
-
8姜喜咏.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J].理论探讨,2010(3):35-41. 被引量:1
-
9刘怀玉,马振江.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30年的简要回顾与反思[J].教学与研究,2010(11):5-12. 被引量:8
-
10刘招成.《反对本本主义》接受史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9-1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姜喜咏.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起点问题[J].观察与思考,2016(9):28-33.
-
2姜喜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三个误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2):65-72. 被引量:3
-
3姜喜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中的主体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2):75-80. 被引量:2
-
4朱婉鹭,赵妍.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0(29):26-27.
-
5陈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索[J].大学(思政教研),2021(1):61-62. 被引量:2
-
6夏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6):35-41. 被引量:3
-
7武东生,林世昌.从“格义”“会通”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8):77-89.
-
8荆世群.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7(1):5-16.
-
1孙静.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J].文史知识,2010(7):63-63.
-
2寇研.手的功能性和现代性[J].中国新闻周刊,2010(26):77-77.
-
3李书有.戊戌启蒙思潮再探讨[J].探索与争鸣,1998(10):40-43.
-
4李德尧.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精神及其走向[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2(3):80-81. 被引量:1
-
5王志慧.试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J].俪人(教师),2015(5):231-231.
-
6卢之超.民主是手段,又是目的[J].哲学研究,1980(12):6-14.
-
7黄晓明.梁启超的“儿女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0(2):38-38.
-
8张西平.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J].现代哲学,2014,0(6):57-66. 被引量:6
-
9胡传胜.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沉思——从袁世凯复辟到“五四”运动[J].学海,1993(5):9-14. 被引量:2
-
10丁节.意识形态理论——从早期“西马”到法兰克福学派[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45-4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