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
被引量: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语言转向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状态的一种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文学语言研究格局。本文重返80年代中后期的学术背景,对语言转向拉动的文学语言研究进行再思考,分别讨论文学语言研究的学术推进意义及其缺失。
作者
谭学纯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85,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语言转向
文学语言
思想资源
学术视野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23
同被引文献
180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07
参考文献
15
1
谭学纯.《学术期刊:学术话语的集散地》,载《光明日报》,2005年2月24日.
2
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4页.
3
王一川.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
.文艺争鸣,1991(1):23-31.
被引量:20
4
郜元宝.
戏弄和谋杀:追忆乌托邦的一种语言策略——诡论王蒙[J]
.作家,1994,0(2):76-80.
被引量:11
5
陈思和.《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致郜元宝谈王蒙小说的特色》,《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6
谭学纯.
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J]
.东方丛刊,2004(2):107-122.
被引量:6
7
黄子平.《得意莫忘言》[J].上海文学,1985,(11).
8
静矣.
主流纯文学的精神角色[J]
.黄河,1999,0(2):168-173.
被引量:1
9
亚里士多德 罗念生译.《修辞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0
贺拉斯 参见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罗念生译.《诗艺》[A].参见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罗念生译.《诗学·诗艺》[C].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月第1版.第155页.
共引文献
123
1
江飞.
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在当代中国[J]
.美学与艺术评论,2020(1).
2
谭学纯.
异域想象的修辞空间——序钟晓文《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形象”:〈教务杂志〉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J]
.东方丛刊,2021(1):136-143.
3
杨经建.
中国文学中“孤独”与“荒诞”问题[J]
.文艺争鸣,2008(4):151-155.
被引量:10
4
王虹.
文字与平面设计[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2(1):97-99.
被引量:2
5
孟繁华.
当代中国的学院批评——以青年批评家张清华为例[J]
.南方文坛,2002(4):9-11.
被引量:4
6
敬文东.
“修正主义”的胜利——漫谈张清华的文学批评[J]
.南方文坛,2002(4):12-14.
被引量:2
7
吴秀明.
在“边缘化”的路途上——论世纪之交精英文学的转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1):39-45.
被引量:7
8
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J]
.学术月刊,2004,36(7):90-97.
被引量:5
9
王庆芳.
古代爱情剧中信物的作用及文化意蕴解析[J]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4):47-52.
被引量:2
10
闵惠泉.
电视的介入与政治传播——试论选举文化的嬗变[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4):23-2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80
1
张卫中.
“五四”语言转型与文学的变革[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108-111.
被引量:8
2
谭学纯.
融人大生态:问题驱动的中国修辞学科观察及发展思路[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1-129.
被引量:14
3
高万云.
汉语修辞学方法论的三个理论问题[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30-136.
被引量:4
4
张闳.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J]
.当代作家评论,1999(5):58-64.
被引量:55
5
曾毅平.
语体仿拟[J]
.当代修辞学,1999(6):13-15.
被引量:9
6
祁述裕.
杂语与杂体──1985年以后文学话语和文体的变革及其评估[J]
.文艺争鸣,1996(1):25-32.
被引量:1
7
南帆.
语言的戏弄与语言的异化[J]
.文艺研究,1989(1):72-75.
被引量:3
8
王一川.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
.文艺争鸣,1991(1):23-31.
被引量:20
9
南帆.
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下)[J]
.小说评论,1987(3):56-63.
被引量:2
10
南帆.
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中)[J]
.小说评论,1987(2):58-6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6
1
谭学纯.
本期话题:文学修辞和意识形态:想象爱情:文学修辞的意识形态介入——修辞策略和20世纪中国文学类型史之一[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9-65.
被引量:3
2
肖莉.
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变异研究综论[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7-93.
被引量:3
3
谭学纯.
巴金《小狗包弟》:关键词修辞义素分析和文本解读——兼谈文学修辞研究方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5):16-22.
被引量:20
4
谭学纯.
基于修辞学学科交叉性质的观察与思考[J]
.修辞学习,2008(2):41-49.
被引量:5
5
谭学纯.
身份符号:修辞元素及其文本建构功能——李准《李双双小传》叙述结构和修辞策略[J]
.文艺研究,2008(5):39-46.
被引量:39
6
谭学纯,李洛枫.
修辞学批评:走出技巧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68-73.
7
谭学纯.
“存在编码”:米兰·昆德拉文学语言观阐释[J]
.中国比较文学,2009(1):93-101.
被引量:10
8
肖莉.
中国当代小说杂语体叙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91.
被引量:2
9
连晓霞.
“争议浩然”:文学批评的语言学“缺席”[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0-74.
被引量:2
10
谭学纯.
中国文学修辞研究: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J]
.文艺研究,2009(12):39-48.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
107
1
刘军,向琼.
从新闻语言到新闻话语的研究转型[J]
.新闻传播,2023(14):15-17.
被引量:1
2
高群,谭学纯.
广义修辞学研究——谭学纯教授访谈录[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34(3):20-34.
被引量:1
3
连晓霞.
与主流话语交响的个体言说——《金光大道》话语分析之一[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31-35.
4
金庚星.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12):16-18.
被引量:4
5
谭学纯.
融人大生态:问题驱动的中国修辞学科观察及发展思路[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1-129.
被引量:14
6
邹晓玲,宋艳丽.
新时期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出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编辑之友,2015(4):30-33.
被引量:2
7
吕晶晶,王蕊.
修辞学研究范式的重构和工具性范畴的建设--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2):140-140.
8
张卫中.
新时期30年文学语言的变革与特点[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86-90.
9
汪正龙.
2007年文艺学热点分析[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3):114-118.
10
肖翠云.
文学文本的审美化观照:中国语言学批评的第一个视角[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4-69.
1
李春霞.
余华小说语言特色的多角度审视[J]
.芒种,2014(3):157-158.
2
南帆.
历史与语言:文学形式的四个层面[J]
.文艺争鸣,2007(11):6-16.
被引量:9
3
蔡彦峰.
从“巧构”到“自然”——玄学与魏晋六朝诗歌的语言转向和发展[J]
.文学评论丛刊,2013(1):70-77.
被引量:1
4
陆小宁,张芙鸣.
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语言转向[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1999(4):36-39.
5
南帆.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
.东南学术,2001(4):75-84.
被引量:1
6
雷蕾.
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J]
.青年文学家,2011,0(12X):149-149.
7
桑翠林.
路易·祖科夫斯基的客体派诗歌观[J]
.当代外国文学,2009,30(3):112-120.
被引量:2
8
方汉文.
进抑或退:《文心雕龙》的文体范围──兼及当代西方文体论[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1):23-28.
被引量:1
9
吴俊.
文学批评面临的现时挑战[J]
.当代作家评论,2008(6):38-39.
被引量:3
10
王必胜.
给散文卸下包袱[J]
.文艺争鸣,2004(3):30-31.
文艺研究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