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夏文化》
2006年第2期40-41,共2页
Chinese Culture
同被引文献6
-
1毛少君.中国宗族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内容[J].浙江社会科学,1992(4):30-34. 被引量:10
-
2路巍.学校文化建设要凸显地域文化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06(1):64-64. 被引量:7
-
3潘莹,施瑛.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94-98. 被引量:12
-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有宝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2):3-8. 被引量:39
-
5张楚廷.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J].宁夏教育,2002(7):123-123. 被引量:6
-
6段亚鹏,单文清,赖子凌,闵忠荣.庐陵文化区传统村落与民居考察研究——以吉安市上赵塘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2):71-7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6
-
1刘春玲.大庆铁人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9):52-53.
-
2陈文婷.关于闽南地区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126-129. 被引量:12
-
3郭晓华,周仲辉,郭梅.依托地方文化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6):656-658.
-
4刘玉娟.苏南高职院校基于就业导向的吴文化课程开发探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35-38. 被引量:1
-
5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69-72. 被引量:31
-
6陈丽萍.对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美术系为例[J].美术大观,2012(4):183-183. 被引量:3
-
7李刚,谢燕红.论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J].当代教育论坛,2012(6):90-94. 被引量:4
-
8李广成.吴文化课程的开发与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34):81-84. 被引量:1
-
9李刚,谢燕红.论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4):13-16. 被引量:1
-
10朱振林.论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通与互动[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4-15. 被引量:1
-
1李仁生.庐陵文化的儒学品格[J].兰台世界(上旬),2006(07X):48-49. 被引量:3
-
2肖文,周冬梅.民间灯彩中的图腾崇拜 以吉安灯彩为例[J].中国宗教,2013(10):42-43.
-
3史继忠.南北交融是中华文化的基础[J].贵州民族研究,1999,19(1):39-45.
-
4周天名.巧“渡”江河[J].开心学语文(小学版),2009(4):31-31.
-
5陈若莉.当前新文化发展的几个关系问题[J].新长征,1994(12):31-32.
-
6陈致虚[J].宗教学研究,1983(2):52-52.
-
7湖北省基督教第17期义工培训班圆满结束[J].天风,2011(1):34-34.
-
8洪晓楠.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论徐复观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3):41-48.
-
9杨玉东,程峰.关于覃怀文化概念的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3):1-7. 被引量:3
-
10宋一.传统儒家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9(2):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