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光电子技术构建的公共领域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79,62,共3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参考文献8
-
1[法]尚·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品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10-111页.
-
2[德]哈贝马新著卫东等译.《全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第295页.
-
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
4[美]约书亚·梅罗堆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P,34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
5[美]约书亚·棒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84页.
-
6[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第314-315页.
-
7[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P,24.
-
8[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变往行为理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P,380.
共引文献30
-
1张方华.网络时代政府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变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4(6):38-41. 被引量:1
-
2梁国伟.互动性:数字电影的基本特性——一个关于现代技术观念的疑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42-48. 被引量:8
-
3易前良.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5):153-155. 被引量:6
-
4许建华.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文化消费的独特性[J].电视研究,2007(9):22-24. 被引量:3
-
5陈立旭.重新理解和界定“大众”--对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观点的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1):80-85. 被引量:2
-
6蔡宝刚.论新知识阶层的崛起对法律发展的影响[J].江海学刊,2008(1):146-152. 被引量:2
-
7刘同君,姜涛.当代法律发展的知识化诠释视野[J].求索,2008(1):87-90.
-
8李嘉美.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8(2):55-62. 被引量:2
-
9谭培文.科学发展观视域的人的解放理论探究[J].江海学刊,2009(1):71-78. 被引量:3
-
10余宜斌.评罗伯特·达尔对贤人统治理论的批评[J].科学社会主义,2009(4):158-160. 被引量:1
-
1宝利通宣布与英国电信开展新合作[J].卫星与网络,2009(12):67-67.
-
2金传达.新世纪科技发展大趋势[J].农经,1998(2):47-48.
-
3孙德云.“社会吸引力”与档案工作[J].兰台世界(上旬),2007(06S):57-57.
-
4汪晓惠.河南省馆民国时期照片档案整理[J].档案管理,2005(2):49-49.
-
5彭荣幸.电视新闻强化画面语言初探[J].南方论刊,2005(4):56-56.
-
6柴振荣.日本科学技术领域旨在吸引熟练干部的政策[J].管理观察,1996,0(11):27-27.
-
7杨明川.浅析在GSM网络中应用直放站解决覆盖问题[J].移动通信,2003,27(9):73-76. 被引量:3
-
8参考文献撰写标准[J].光电子技术,2006,26(1):33-33.
-
9张臻.4G是趋势,商机也无限[J].华东科技,2014(3):37-39.
-
10交通部征意见:高速高铁等公共领域拟一卡通[J].中国安防,2013(10):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