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幻象:对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仪器应用的反思
摘要
目前科学仪器仅仅被当作自然科学研究的工具来看待,其呈像复杂性和可错性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揭示,而且按照通常理解,科学仪器只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社会科学涉及不到仪器。因此考察科学仪器的客体定位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呈像的诸种可能性及条件,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科学仪器的性质及呈像机理。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33-36,共4页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肖显静.作为客体的科学仪器[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20(1):16-23. 被引量:3
-
2[法]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 著,夏康农,管光东.实验医学研究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1.
二级参考文献18
-
1Jeffryl Ramsey, On Refusing to be an Epistemologically Black Box: Instruents in Chemical Kinestics during the 1920s and 30s, Stud. Hist. Phil. Sci, Vol. 23, No. 2,1992, p. 286.
-
2对仪器自身所产生的假象要有一个恰当的理解.当我们的视觉是正常的时候,仪器所产生的假象不是不存在的现象,它有着自身产生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真象”——真实存在的现象,只不过这样的“真象”或与被研究的对象不相干,或是对对象歪曲的反映,或这样的呈象还没有纳入人类的认识域,因而被研究者拒斥,看作是与对象性认识相对立的“假象”.因此,“假象“也是一种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只是对科学认识而言,不具有真理性的认识论意义,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与人类主观臆想和幻觉不一样,“假象”具有客观现实性,臆想和幻觉不具有。所以,仪器呈象的“虚假”,不在于此现象是否存在,是否是以纯态存在(Hacking就说.实验的主要结果就是现象的创造),而在于存在的这一现象是否与被研究的对象有关,且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
3Ian Hacking ,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186 - 209.
-
4实验仪器的不同分为三类:①A、B两个仪器.根据单一理论操作,这些仪器可依据太小、材料、空间安排、分析步骤等方面不同;②A、B两个仪器,各自完全依赖于不同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可通过它们每个中暗含的陈述集合而区分,如气泡室与火花室.⑦A、B两个仪器,部分依赖于相同的理论,部分依赖于不同的理论.
-
5Franklin, A & Howson C(1984) Why do Sientists Prefer to Vary their experiments? Stud , Hist. Phil.Scil5, pp. 51 - 62.
-
6William J. Mckinney, Experiment on and Experiment With : Polywater and Experiment Realism, Brit. J.Phil. Sci. 42 (1991), pp. 295 - 307.
-
7非偶然性结论指的是,所获得的结论或是“事实”或是“虚构”.从而将结论所处的认识论状态对立了进来.其实,当科学家使用了能决定性地和单义地确定属性的仪器时,将结论分为“事实”和“虚构“是可行的.但是,当结论嵌入在可认识的或明晰的模型中时,“事实”和“虚构”并设有必要对立.
-
8Peter Galison, How Exeriments End, Chicago, Lond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252.
-
9Christa Jungnicke and Russell Mccormmach, Intellectual Mastery of Nature, 2Vol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Vol. 2, p. 9.
-
10Matthias Dorries, Balances, Spectroscopes, and the Reflexive Nature of Experimemt, Stud. Hist. Phil. Sci,Vol25, No. 1,1994, p. 17.
-
1王天烨.我的梦,中国梦[J].作文与考试(小学版),2014(3):51-51.
-
2万年.也谈应该正确理解偶然性——与张文军同志商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88-90.
-
3范文彬.怎样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典型”的本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1):51-53.
-
4廖士祥.科学劳动著、科学仪器、科学劳动对象与生产力三要素[J].江西社会科学,1986,6(3):79-84.
-
5石国强.科学实验与认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4(1):3-6. 被引量:1
-
6林立.统计监督的必要性[J].统计与决策,1988,4(2):51-51.
-
7薛素珍.婴幼儿的精神哺育[J].社会科学,1982(10):50-50.
-
8艾战胜,黄芳萍,王雅蓉.解读科学理论的“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20-23.
-
9彭洁,田杰.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的公权、私权探讨[J].现代科学仪器,2006,23(6):120-122. 被引量:15
-
10魏群.改革科技体制与管理的几点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9(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