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90,共10页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参考文献13
-
1[美]R·M·昂格尔 昊玉章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21页.
-
3[意]皮罗·克拉玛德雷.《程序与民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55—56页.
-
4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转引白万俊人编.《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21页,第360页.
-
5[德]斐迪南·滕尼斯 林荣远.《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页.
-
6德沃金.《法律的帝国》,转引自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武汉大学出版社,第462页.
-
7[德]京特·雅科布斯.《规范·人格体·社会》,冯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
8[美]贝思·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第61-62页,第148-149页.
-
9[德]阿图尔·考夫曼 温弗里德·哈斯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
10[日]田口守一 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第25页.
共引文献230
-
1胡剑锋,王晓.论现代社会的组织多元化及其结构优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17-222. 被引量:10
-
2孙本鹏.比较法视野中的未决羁押场所设置[J].人民司法,2004(7):70-73. 被引量:7
-
3蒋石平.也论诱惑侦查行为[J].法学评论,2004,22(4):137-143. 被引量:11
-
4张建伟.认识相对主义与诉讼的竞技化[J].法学研究,2004,26(4):37-50. 被引量:17
-
5叶峰,叶自强.推定对举证责任分担的影响[J].法学研究,2002,24(3):77-86. 被引量:28
-
6邱兴隆.死刑断想——从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谈起[J].法学评论,2004,22(5):18-27. 被引量:34
-
7吴宏耀.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以公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为切入点[J].法商研究,2004,21(5):103-110. 被引量:24
-
8陈永生.慎重对待沉默权[J].政治与法律,2001(6):30-33. 被引量:1
-
9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2):58-64. 被引量:108
-
10张会峰.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性裁判[J].法学,2002(4):36-41. 被引量:25
同被引文献65
-
1邓正来.后形而上时代的“沟通主义法律观”——《法律的沟通之维》代译序[J].社会科学,2007(10):69-71. 被引量:4
-
2保罗.利科,费杰.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J].第欧根尼,1999(1):107-117. 被引量:22
-
3乔治F.麦克林,邹诗鹏.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宽容精神[J].求是学刊,2005,32(1):6-10. 被引量:20
-
4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J].法学研究,2006,28(1):89-103. 被引量:66
-
5茹莹.从宗教宽容到人权保护——国际法中关于少数群体保护规定的演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26-31. 被引量:8
-
6刘建成.“第三种”模式: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6(6):75-80. 被引量:6
-
7徐子良.论司法调解在社会纠纷解决和社会正义实现中的地位 兼谈交往理性思想在我国司法中的借鉴[J].法律适用,2007(7):33-37. 被引量:7
-
8[英]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9Jean Imbert. Toleration and Law: Histotical Aspects [J] . Ratto Juris, 1997, (1).
-
10[美]房龙.宽容[M].迮卫,靳翠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刘虎.从“博客”中窥探话语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4):114-115.
-
2许娟.司法判决过程中的道德论证[J].法学论坛,2012,27(2):64-69. 被引量:6
-
3邹桦.刍议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与发展[J].法制与经济,2012,21(10):30-31.
-
4齐伟.涉诉信访的法理学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5-17. 被引量:2
-
5苏斐然.滇中苗村基督教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1):16-19.
-
6王果.论计算机“创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0(1):20-25. 被引量:36
-
7侯学宾,郑智航.新兴权利研究的理论提升与未来关注[J].求是学刊,2018,45(3):89-99. 被引量:40
-
8侯明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原因、机理与控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9(2):53-73. 被引量:10
-
9邹桦.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法理学探究[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0(4Z):176-178.
-
10侯学宾,郑智航.新兴权利研究的理论提升与未来关注[J].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8(11):30-39.
-
1郑德聘.作为间性诗学理论基础的主体间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6):4-5. 被引量:1
-
2凌济政.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2):19-20. 被引量:2
-
3韩水法.哲学的而非文化的主体际性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12-14. 被引量:2
-
4王振林.萨特的他者理论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2):19-25. 被引量:10
-
5谢维和.胡塞尔的主体性际理论[J].江海学刊,1989(4):109-114.
-
6张庆熊.胡塞尔论自我与主体际性[J].哲学研究,1998(8):50-58. 被引量:4
-
7张琳.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J].世界哲学,2011(1):150-156. 被引量:7
-
8张蓬.“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问题[J].河北学刊,2014,34(2):25-28.
-
9李志玲.巴门尼德的“存在”留给我们什么[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1):67-68.
-
10吴书生,雷勇.论巴门尼德的“存在”[J].科教文汇,2007(07X):185-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