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教师》
2006年第7期17-19,共3页
Teacher’s Journal
同被引文献82
-
1任云霞,张柏梅.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2):14-16. 被引量:20
-
2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9(2):59-63. 被引量:46
-
3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7-31. 被引量:59
-
4韩嘉玲.关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7):25-27. 被引量:18
-
5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从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45-48. 被引量:13
-
6吴霓,丁杰,唐以志,方铭琳,秦行音,杨小慧,冉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5(10):15-18. 被引量:502
-
7彭大鹏,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5(1):35-37. 被引量:36
-
8苗艳梅.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武汉市504户居民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1(1):36-41. 被引量:16
-
9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3):22-31. 被引量:59
-
10徐娟,郑远松,李凤香,刘永忠.497例外来人员子女心理状况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796-179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9
-
1侯晴晴.疫情背景下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学,2022(10):61-64.
-
2张界平.近十年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及干预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6):8-10. 被引量:1
-
3叶静怡,张睿,杨洋.户籍制度、工作流动性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基于2008年CHIP数据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5(5):109-114. 被引量:8
-
4鲁钊阳,徐鲲,李敬.贫困村农民消费结构差异性问题——以重庆市三类48个贫困村1998~2007年数据资料为例[J].农村经济,2011(2):69-72. 被引量:3
-
5陶然,孔德华,曹广忠.流动还是留守: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与影响因素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11(6):37-44. 被引量:61
-
6付曦.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J].现代商业,2011(23):277-278. 被引量:1
-
7吴新慧.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J].城市问题,2011(12):69-74. 被引量:5
-
8刘杨,方晓义,戴哲茹,王玉梅.流动儿童歧视、社会身份冲突与城市适应的关系[J].人口与发展,2012,18(1):19-27. 被引量:21
-
9韩瑞英.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2,31(12):328-328.
-
10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6):61-67. 被引量:24
-
1李兰兰,王云.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在三类不同学校中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8(8):17-19. 被引量:9
-
2雅诵.国家语委建设“中华诵·经典资源库”[J].小学语文,2010(7):40-40.
-
3蔡悦.六部电影带你看人工智能[J].英语广场(美丽英文),2016,0(9):12-15.
-
4甘满堂,郑燕娜.“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09(15):8-12. 被引量:2
-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03(22):7-9.
-
6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J].山西政报,2004,0(14):22-23.
-
7王博,詹琼.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城市的雨露阳光——关于长沙市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6(4):6-11. 被引量:1
-
8沈红芳.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解读[J].新校园(上旬刊),2009(7):5-5.
-
9吕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政策规定[J].政策瞭望,2004,0(3):26-26.
-
10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9):23-27.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