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格义”作为言“道”方式的反思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格义”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言说方式,作为一种方式,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反向格义”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偶然现象,不具历史的必然性,具体到中国哲学的研究,它表现为一种言“道”方式。而把“格义”作为一种言“道”方式,其合理性是需要辩护的。
作者
张舜清
机构地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5,共4页
Academic Forum
关键词
格义
反向格义
言道方式
中国哲学研究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
1
胡伟希.
“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J]
.学术月刊,2002,34(11):19-24.
被引量:7
2
倪梁康.
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 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J]
.浙江学刊,1998(2):22-28.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1
1
王栻.《严复集》第5册.,.第1560页.
共引文献
22
1
魏后宾,张岂之(指导),谢扬举(指导).
格义与反向格义:文化融合的两条进路[J]
.思想与文化,2019(1):413-425.
2
喻春勇.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格义与佛教中国化[J]
.普陀学刊,2021(2):180-196.
被引量:1
3
曾文雄.
文化资本与文化会通——对明末至五四时期文化翻译观的考察[J]
.民族翻译,2011(1):20-26.
被引量:6
4
倪梁康.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J]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被引量:6
5
白欲晓.
格义探微[J]
.宗教学研究,2008(2):64-69.
被引量:6
6
邓曦泽.
自我观与自他观——“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23.
被引量:4
7
张德让.
翻译会通论[J]
.外国语,2010,33(5):66-72.
被引量:14
8
张德让.
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2):215-221.
被引量:6
9
毛延生.
空间格义背后的举意与旁观——《日用家当》中“家宅”的心理几何图解[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142-146.
被引量:4
10
韩振华.
从宗教辩难到哲学论争——西方汉学界围绕孟子“性善”说的两场论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6):156-166.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6
1
王民.
严复“天演”进化论对近代西学的选择与汇释[J]
.东南学术,2004(3):58-66.
被引量:9
2
张耀南.
走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格义”时代[J]
.哲学研究,2005(6):56-61.
被引量:9
3
高圣兵,刘莺.
“格义”:思想杂合之途[J]
.外语研究,2006,23(4):52-56.
被引量:7
4
王天根.
易学与社会兴衰论——以严复译《天演论》文本解读为中心[J]
.史学史研究,2006(3):47-54.
被引量:2
5
张申娜.
从“格义”看佛教中国化[J]
.河池学院学报,2007,27(3):16-19.
被引量:3
6
《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4页.
7
黄克武.走向翻译之路-北洋水师学堂时期的严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49):1-40.
8
蒋贞金.严几道诗文钞·序[A].王械主编.严复集(第五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李承贵.严复文化观研究.哲学与文化,1997,(12):1153-1168.
10
严复译.天演论·手稿[M].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6.
引证文献
3
1
闫亮亮,朱健平.
严复的“中先西后”观及其对翻译《天演论》的影响[J]
.中国比较文学,2010(3):38-50.
被引量:3
2
刘桂杰.
释“格义”:佛经翻译策略之辨[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6):106-108.
被引量:1
3
蔡彦峰.
玄佛会通与支遁“逍遥游”新义考论[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1-7.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张涛.
中国科普如何能够以争论的方式进行——以社会生物学争论为研究案例[J]
.科普研究,2015,10(2):43-50.
2
黄忠廉,陈元飞.
从达旨术到变译理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98-106.
被引量:22
3
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8):1146-1149.
被引量:4
4
吴小庆.
“信、达、雅”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三个中译本分析[J]
.海外英语,2020(19):185-186.
被引量:1
1
徐洪兴.
“正说”应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J]
.河北学刊,2009,29(2):38-41.
2
和星星.
试论形声字的优越性[J]
.金田,2016,0(1):313-313.
3
侯健.
“格义”翻译方法的双向性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0(1):19-27.
被引量:4
4
赵思达,刘冬冰.
关于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调研[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10):109-110.
被引量:6
5
马向辉.
不可通约性视阈下的王国维译论——《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的现代阐释[J]
.求索,2008(2):165-167.
被引量:5
6
马向辉.
不可通约性视阈下的王国维译论——《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的现代阐释[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05-109.
被引量:3
7
曹翔.
副词“也”研究的相关问题[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8):59-61.
8
中国母语教育的困境和未来[J]
.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6(2):14-17.
9
李碧瑶,陈俊达,张士东.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2):205-210.
被引量:4
10
李新朝,张璘,张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重译是“操纵”的必然[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75-78.
被引量:1
学术论坛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