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数学课看师生主体间性的实现过程——《直线、射线和角》的互动课堂活动实践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张良杰.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J].东南传播,2008(2):76-77. 被引量:9
-
2林玲,彭小虎,刘佩铭.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7. 被引量:3
-
3J·A·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1987.
-
4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2000.
-
5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1988.
-
6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1987.
-
7沃野.评两种符号互动主义的方法论,2002(02).
-
8金生〓.理解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9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10李宗荣,D.A.西尼,周萍萍,熊近,孙树霞.社会信息科学视野:宏观、中观与微观[J].医学信息,2009,22(7):1111-1115. 被引量:2
共引文献48
-
1周慧玲,檀子瑜,蒋亚军,王甫园.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J].中国生态旅游,2024,14(2):286-303.
-
2张良杰.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J].东南传播,2008(2):76-77. 被引量:9
-
3蒋旭明.主体间性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2):145-147.
-
4王新华.中职学校的师生交往关系:主体间性的视角[J].职教论坛,2005,21(12X):23-26. 被引量:4
-
5岳欣云.“迷失”与“回归”——试论教师自我意识对教师生命发展的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8):11-14. 被引量:19
-
6徐金寿,张建平.论教育生活的基本特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7(3):16-18. 被引量:2
-
7周坤,董满秀.交往理论视域中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7,26(5):22-23. 被引量:8
-
8周坤,董满秀.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7,26(11):18-19. 被引量:4
-
9周志发,孔令帅,戴伟芬.“分享错误”对当前新课改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8(7):61-63. 被引量:2
-
10张华,李树培.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自我维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8,28(24):60-66. 被引量:6
-
1李运华.对话教学:重塑中小学教师课堂角色[J].嘉应学院学报,2014,32(9):97-100.
-
2王萍,吴洪富.师生冲突呼唤主体间性[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11S):42-43. 被引量:2
-
3徐玲艳.和谐:幼儿游戏活动教学的诉求[J].时代教育,2007(09Z):115-115.
-
4张金贵.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4(7):386-386.
-
5康伟.我国师生关系的历史考察[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5):73-79.
-
6陈夏敏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陈锋.创设多元教学情境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导学(上旬刊),2014(11):86-86.
-
7曹煜.论网络环境中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3):31-32. 被引量:2
-
8陈向明.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5(3X).
-
9佟晓丽.关于教研室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思考[J].赤子,2012(4):107-107.
-
10冯建军.以“人”的方式研究“教育与人”的关系[J].基础教育论坛,2013,0(6Z):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