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任弼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论任弼时的“布尔什维克化的真精神”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任弼时提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真精神”,与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是一致的。“布尔什维克化的真精神”的提出,及对这种精神的始终的坚持和贯彻,对体现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支持和拥护,是任弼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的重要内容。
作者
张景荣
机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
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62,共3页
Mao Zedong Thought Study
关键词
任弼时
布尔什维克化的真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9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刘华清.
任弼时与中共七大[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1):31-3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9
1
韦磊,张旭东.
建国初中共由革命党意识向执政党意识的转变[J]
.广西社会科学,2006(2):17-21.
2
梁爱君.
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对党的青年工作的贡献[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1):64-67.
被引量:1
3
李德锐.
任弼时防止和克服“政策性浪费”的思想及其启示[J]
.理论学刊,2006(7):19-20.
4
赵朝峰.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97-102.
被引量:12
5
扶建军,徐文生.
中国共产党富农划分标准的演变[J]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4):99-101.
被引量:1
6
赵炎才.
抗战时期中共党建学说透析[J]
.理论探讨,2008(1):95-98.
被引量:2
7
郭升.
任弼时与皖南事变[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1):37-39.
8
秦立海.
中国人民解放联合会与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述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23-28.
9
赵朝峰.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论[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1):139-145.
被引量:4
10
李衍增.
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看毛泽东思想的湖湘文化因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34-37.
同被引文献
19
1
石仲泉.
中央苏区调查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27-34.
被引量:25
2
袁辉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标志——兼论《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地位[J]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5):5-8.
被引量:6
3
陈胜华,王可珍.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学术交流,2006(9):28-31.
被引量:5
4
王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9):127-131.
被引量:6
5
颜悦南.
论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9-10.
被引量:4
6
黄黎.
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5):4-9.
被引量:6
7
盖世金.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奠基之作——纪念《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七十周年[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19(6):15-20.
被引量:2
8
林华俤.
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纪念八七会议召开80周年[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7(2):10-12.
被引量:12
9
高凤林,马启民.
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J]
.社会科学家,2007,22(1):26-29.
被引量:11
10
周三胜,张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J]
.浙江社会科学,2007(2):11-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王连花.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
.传承,2008(6):3-5.
2
王晓荣,陈婉婉.
任弼时对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贡献[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4):142-147.
1
沈宝祥.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代表[J]
.理论视野,2003(6):31-34.
2
刘树宏,黄莹.
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J]
.南方论刊,2016(6):4-6.
3
谷春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3-4.
4
刘仁春.
论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性和统一性[J]
.百色学院学报,1998,12(4):40-42.
5
韩振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5-7.
被引量:1
6
斯那此里.
浅谈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J]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5,0(5):196-196.
7
刘恒敏,李方真.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5):26-27.
8
吴维明.
浅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J]
.红河学院学报,2004,2(4):12-15.
9
刘向红.
简论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J]
.管理观察,2011(6):19-19.
10
王锋,李爱玲.
浅谈邓小平同志的群众观[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1994,25(3):8-10.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