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不同类型新生儿臂麻痹的效果比较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新生儿臂麻痹疗效与临床分型及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1995-01/2005-01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臂麻痹患儿66例,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其中病程≤3个月42例,4~6个月20例,>6个月4例;临床分型上臂型39例,下臂型25例,全臂型2例。治疗方法:①针刺:患儿均先取下极泉。上臂型取大椎、肩井、天宗、秉风、肩贞、肩髃、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臂型取大椎、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阳池、阳谷、八邪、后溪。全臂型取以上两组穴位。常规消毒后,浅刺、得气后即可出针,1次/d。②穴位注射:药物维生素B12,取二三穴为宜,进针得气后将药液注入,0.5mL/穴。注射完毕后频谱灯照射局部15~20cm,1次/周,与针刺交替进行。3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①显效:肌力、肌萎缩明显改善,上肢及手功能基本正常。②无效:肌力、肌肉萎缩及上肢、手功能无改善或不明显。结果66例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②治疗2个疗程后上臂型、下臂型及全臂型患儿的治疗显效率分别为100%,88%及0%,不同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治疗2个疗程后病程≤3个月、4~6个月及>6个月患儿的治疗显效率分别为100%,85%和50%,不同病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新生儿臂麻痹疗效显著。上臂型疗效最好,全臂型最差,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提示臂麻痹的临床分型及病程对治疗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出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7期150-150,共1页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吴瑞萍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13.

共引文献4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