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传媒科技》
2006年第6期18-19,共2页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05
-
1宋素红.新闻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新闻史研究的量化分析(1834-2004)[J].当代传播,2006(1):35-38. 被引量:7
-
2高钢.捍卫新闻真实[J].国际新闻界,2006,28(1):11-15. 被引量:21
-
3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28(1):60-63. 被引量:97
-
4庞淼,姜海生.再议频道专业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73-74. 被引量:1
-
5李希光.新闻执政:现代政府的媒体战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71-77. 被引量:23
-
6吴毓健.新时期党报改革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6(1):10-11. 被引量:5
-
7支庭荣.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J].中国记者,2006(2):51-52. 被引量:14
-
8喻国明.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J].国际广告,2006(2):54-55. 被引量:2
-
9赵智敏.《中国新闻传播史》情境创造教学模式的探索——兼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J].新闻界,2006(1):127-128. 被引量:3
-
10胡春阳.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J].新闻记者,2006(3):13-15. 被引量:16
-
1李幼平.会不会出现巨媒体?[J].青年记者,2007(19):22-24. 被引量:4
-
2孙滔.公共卫生:传播铸就力量[J].科学新闻,2010(7):52-52.
-
3臧岩.李幼平教授推测未来广播电视先存后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8(21):34-34.
-
4章之俭.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J].中国有线电视,1997(5):6-6.
-
5孙晓霞.对于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发展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4(3):41-41.
-
6顾晓光.李幼平院士印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11):7-7.
-
7李龙翔.音频广播:无可争议的发展方向[J].视听界,2008(3):66-67.
-
8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通信企业管理,2010(1):68-69. 被引量:7
-
9曾倩雯.图书出版如何与手机出版联姻[J].出版参考,2009(5):8-10. 被引量:6
-
10降低评审门槛才能繁荣科学[J].教育(高教观察)(中旬),2008,0(10):1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