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传统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社会观都是一种“大社会”范式。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么个人是被动的,受制于集体性与普遍性的逻辑,而社会至高无上;要么虽然承认个人主观性与能动性,但这种主观性与能动性却受类型学划分的制约,社会生活的历史性被静止的模式所淹没。布迪厄的场域观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克服和超越。
作者
王建民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7期101-106,共6页
Stud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场域
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实证主义社会学
人文主义社会学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3
同被引文献
143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51
参考文献
2
1
苏国勋.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
.社会学研究,2006(2):1-12.
被引量:76
2
王建民.
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J]
.社会,2005,25(5):39-57.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潘毅.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J]
.社会学研究,1999(5):13-24.
被引量:69
2
文军.
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J]
.天津社会科学,2004(6):51-55.
被引量:8
3
刘少杰.
社会学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前现代性[J]
.天津社会科学,2005(2):50-55.
被引量:11
4
J·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关于主权和公民资格的过去和未来》[J].国外社会学,2000,(6).
5
贝克 吉登斯 拉什合著 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M].商务印书馆,2001..
6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7
成中英.2001,《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费孝通.1998,《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中华校园网”(www.54youth.com.cn).
9
费孝通.1999,《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费孝通文集》.第1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10
费孝通.2005,《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
共引文献
83
1
范丽珠,陈纳.
找回自知之明:费孝通文化自觉论再阐释[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5-103.
被引量:8
2
文俊鸿.
《功夫熊猫》艺术与文化的双重突破[J]
.长城,2009(10):192-193.
被引量:1
3
敬乂嘉.
实践、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J]
.社会,2006,26(6):165-189.
被引量:17
4
白友涛.
回族文化模式转型论——基于对大城市回族社区文化模式变迁的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1):86-92.
被引量:9
5
赵立彬.
文化自觉:从文化学视角看香山文化研究的意义——兼评《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J]
.广东社会科学,2007(2):122-128.
被引量:1
6
肖瑛,曾炜.
中国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挑战、危机和超越的寻求[J]
.社会,2007,27(2):1-25.
被引量:8
7
路英浩.
试论费孝通的“乡寰视野”[J]
.社会,2007,27(5):89-113.
8
吴淼.
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108-112.
被引量:37
9
林锦屏.
乡村旅游浪潮下民俗文化功能的异化——以畲村猴盾为个案[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18.
被引量:2
10
刘成斌,卢福营.
研究技术、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兼论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若干误解[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2):38-4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43
1
赵海乐.
数据主权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国际法治冲突与对策[J]
.当代法学,2022,36(4):82-91.
被引量:13
2
李培林.
中国早期现代化:社会学思想与方法的导入[J]
.社会学研究,2000(1):88-101.
被引量:20
3
陈荣秋.
管理的基本原则[J]
.管理学报,2004,1(1):13-17.
被引量:7
4
吴小英.
社会学危机的涵义[J]
.社会学研究,1999(1):52-58.
被引量:41
5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
族群与边界[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21-32.
被引量:177
6
王元化.
随想四则[J]
.文艺理论研究,1997(4):9-11.
被引量:1
7
申荷永.
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J]
.心理科学通讯,1990,13(2):41-44.
被引量:25
8
王鸿飞.
Ⅴ.布什与美国基础科学政策:“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J]
.中国科学基金,2004,18(4):222-225.
被引量:5
9
刘宝宏.
管理理论学派纷争的原因探析[J]
.经济管理,2004,30(19):6-11.
被引量:10
10
罗纪宁.
创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之管见[J]
.管理学报,2005,2(1):11-17.
被引量:44
引证文献
8
1
于鹏杰.
场域: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62-67.
被引量:8
2
毕世响.
人的世界:从社会到“场域”——教育的社会转换意义[J]
.江苏教育研究,2009(8):11-14.
被引量:1
3
郭强.
双重抛弃: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 兼与肖瑛商榷[J]
.社会,2010,30(3):21-43.
被引量:4
4
张伟强,帅启梅,刘青.
大学德育模式的场域选择——人际环境系统[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6):107-109.
被引量:2
5
江露露.
教学场域中失范状态的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46-49.
6
本刊特约评论员.
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J]
.管理学报,2013,10(4):469-487.
被引量:32
7
李元元,陈艳.
族群认同的场域性——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上桥头村的族群认同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15(3):248-251.
被引量:3
8
李彦.
场域视角下网络间谍的国际法规制[J]
.政治与法律,2023(10):162-17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1
1
赵婷,姚继中.
中国东南地区民俗文化在冲绳的传播与影响[J]
.福建史志,2022(4):35-40.
被引量:2
2
郭毅.
论管理学者的迷思——一个全球性的而非本土性的现象[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6):16-26.
被引量:3
3
王学义,王春蕊.
禀赋、场域与中国妇女生育意愿研究[J]
.人口学刊,2011,33(1):3-9.
被引量:25
4
姜利标.
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呐喊[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70-77.
被引量:5
5
金家厚.
2012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与观点[J]
.前沿,2013(1):121-125.
被引量:1
6
曹振杰.
基于非良构知识特征的管理学本科教学改革[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4):102-108.
被引量:2
7
项国鹏,田广,汪一帆,欧阳桃花.
共议管理学(三)——对《再问管理学》的回应[J]
.管理学报,2013,10(11):1583-1587.
被引量:4
8
吕力.
直面中国实践的管理伦理与哲学问题[J]
.管理学报,2013,10(12):1725-1734.
被引量:8
9
谭力文.
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J]
.管理学报,2014,11(2):190-197.
被引量:9
10
姜杰,张新亮,司南.
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4(3):69-73.
被引量:2
1
文军.
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J]
.南京社会科学,2004(5):75-79.
被引量:15
2
董研.
社会学理论形式的转变与创新[J]
.前沿,2004(11):217-219.
3
贾春增.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学[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2):104-106.
4
风笑天.
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1995(1):2-12.
被引量:9
5
王兴周.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化与综合[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1):90-97.
6
靳龙.
探析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起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2-14.
被引量:1
7
李渔.
浅析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J]
.网络财富,2010(4):141-143.
8
吴哓刚.
定量研究方法与现代社会科学[J]
.社会学家茶座,2014(1):31-33.
被引量:3
9
陆小伟.
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概观[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3):148-156.
被引量:3
10
周兆安.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脉络及其走向[J]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1):9-12.
被引量:1
学习与实践
200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