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自由的黄昏和黎明:比较《道德谱系》和《人类状态》中的自由观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于尼采和阿伦特,古典自由观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恐惧,结果导致人同真实世界的敌对和隔绝。他们希望建立一种超越启蒙理性的自由伦理,使我们能够尽情拥抱世界之网,并为其中不能以简单因果论驾驭的行为之链承担责任。尼采把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大政治”中权力意志的自我超越,而经历二战劫难的阿伦特则寻求在大众民主社会中实现后形而上学的集体自由。尼采和阿伦特为一种真正“普适”的人观、发展观指出了可能。
作者 孙亮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25,共6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9

  • 1Frederich Nietzsche,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and Ecce Homo, Waiter Kaufmann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9).
  • 2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2nd editio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3鲁迅.《我之节烈观》[J].新青年月刊,1918,.
  • 4Richard Wolin, Heidegger's Children: Hannah Arendt, Karl Lowith, Hans Jonas, and Herbert Marcuse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 5Ju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Vol 1 (London: Polity Press, 1986).
  • 6莫伟民.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J].哲学研究,1994(3):52-58. 被引量:8
  • 7李洁.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J].哲学研究,1998(8):71-79. 被引量:10
  • 8尼采:《道德谱系》,第三篇第十九节
  • 9尼采:《道德谱系》,第一篇第三节
  • 10尼采:《道德谱系》,第二篇第一节

共引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