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23,共8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9
-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94页.
-
2《张岱年全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第170-171页,第208页,第203页,第129页,第208页,第208页,第203页,第129页,第129页,第253—254页,第208页.
-
3张铁刚,钟珺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2):61-63. 被引量:3
-
4《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页.
-
5杨承训.《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N].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5日.
-
6李泽厚.《论西体中用》.《团结报》,1986年9月27日.
-
7.《张岱年全集》第1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271页.
-
8《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卷.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029页.
-
9《张岱年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页.
共引文献29
-
1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J].学术探索,2005(3):1-9. 被引量:7
-
2吴垠.对“完全市场经济”的再探讨——兼与孙景宇和贾克诚、周敏商榷[J].改革,2005(4):121-122.
-
3刘静芳.体验、解析、会通——张岱年哲学方法论的综合创新[J].学术月刊,2005,37(5):26-32. 被引量:2
-
4程恩富.论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现代转型[J].经济学动态,2005(11):19-23. 被引量:12
-
5祝志勇,吴垠.创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策略——也谈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6(1):59-62. 被引量:4
-
6汤海艳.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探析[J].学海,2006(3):201-205. 被引量:1
-
7刘静芳.文化的综合创造何以可能——张岱年“综合创造”的文化观研究[J].哲学动态,2006(7):9-14.
-
8陆信礼.从学术探究到理论建构——方克立先生文化体用观述评[J].天津社会科学,2006(5):38-43. 被引量:2
-
9孙玉杰.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6(5):30-33. 被引量:10
-
10王向清.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9(6):125-12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665
-
1朱永新.重拾中国教育的信心[J].天津教育,2010(3):21-21. 被引量:2
-
2刘占虎.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J].浙江社会科学,2013(8):18-28. 被引量:14
-
3侯外庐.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J].历史研究,1984(3):3-26. 被引量:29
-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1):5-5. 被引量:1
-
5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教育研究,1999,20(1):8-17. 被引量:50
-
6张岱年.21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序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67-68. 被引量:15
-
7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下)[J].社会学研究,1999(4):116-123. 被引量:30
-
8邱泽奇.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J].社会学研究,1999(3):84-94. 被引量:61
-
9赵立彬.崇洋心理与全盘西化思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36-43. 被引量:17
-
10倪梁康.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 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J].浙江学刊,1998(2):22-28.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68
-
1刘占虎.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J].浙江社会科学,2013(8):18-28. 被引量:14
-
2李翔海.论当代中国文化面对的时代性张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17-23. 被引量:1
-
3李毅,寇清杰,张允熠,刘仲林,陈卫平.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1-11. 被引量:12
-
4方克立.综合创新之路的探索与前瞻[J].哲学动态,2008(3):5-11. 被引量:16
-
5杜运辉,周德丰.从张岱年的“创造的综合”论到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J].现代哲学,2008(2):114-120. 被引量:9
-
6李翔海.“马魂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8(6):47-51. 被引量:5
-
7杨海文.哲学如何在“道通为一”的路上抵达本命?[J].云梦学刊,2008,29(4):30-33. 被引量:2
-
8张世保.“综合创新”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现代哲学,2008(4):109-116. 被引量:2
-
9李翔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三题[J].齐鲁学刊,2009(6):31-36. 被引量:4
-
10程雅君.从“三教合一”到“三流合一”——中医哲学发展史观[J].云南社会科学,2010(1):107-11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54
-
1白林驰.网络短视频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1-1. 被引量:2
-
2李伏清,刘润东.冯契世界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哲学动态,2021(4):22-32. 被引量:1
-
3任迎邦.以文化自信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1(6):95-96. 被引量:1
-
4李营辉,赵伟.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辩证关系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5):124-128. 被引量:5
-
5侯胜川.从国际传播到海外民族志: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4):145-156. 被引量:5
-
6刘占虎.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J].浙江社会科学,2013(8):18-28. 被引量:14
-
7刘江宁,周留征.当代中国文化认同问题之透析[J].理论学刊,2013(2):108-111. 被引量:4
-
8蔡后奇,洪晓楠.论贺麟“新心学”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77-81.
-
9王秀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述评[J].理论视野,2014(4):27-31. 被引量:3
-
10洪晓楠,蔡后奇.文化自觉的诠释学反思:“各美其美”的“时间距离”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5(2):1-8. 被引量:4
-
1杨兴盛(摄影).长沙岳麓书院[J].河北广播,2009(1).
-
2李运昌,陈志新.近代以来的文化体用问题研究评述——以张岱年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51-54.
-
3于惠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综合创新文化观[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6-9.
-
4杨成敏,罗绍东.论瞿秋白之中国新文化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46-51.
-
5陆信礼.从学术探究到理论建构——方克立先生文化体用观述评[J].天津社会科学,2006(5):38-43. 被引量:2
-
6来函照登[J].河北科技图苑,2006,19(6):12-12.
-
7尤今.种一株快乐的树[J].阅读与鉴赏(中旬),2006(3):4-5.
-
8来函照登[J].中国图书评论,2005,28(12):51-51.
-
9王军翔.读者来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62-62.
-
10花建.树立迈向世界文化强国的新文化观[J].探索与争鸣,2014(4):10-15.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