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长安北京成为封建社会前后期都城的内在因素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古代都城的选择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长安和北京两大古都的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和军事地理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长安和北京都具备建都的优越地理条件。但古都所在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统治范围内的社会人文基础、社会经济矛盾和民族之间矛盾等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作者
高福顺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历史系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38,共4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关键词
长安
北京
都城
封建社会
分类号
K928.7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312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2
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295
2
侯仁之.
北京都市發展过程中的水源問題[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1(1):142-168.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杨怀仁 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31(3):194-211.
2
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文物出版社,1963.
3
(清)谈迁撰,汪北平.北游录[M]中华书局,1960.
4
施雅风.五年来的中国冰川学、冻土学与干旱区水文研究[J]科学通报,1964(03).
5
许世远.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学报,1963(04).
6
竺可桢.前清北京之气象纪录[J]气象杂志,1936(02).
7
(金)元好问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中州集[M]中华书局,1959.
8
(宋)李壁笺注,(宋)王安石.王荆文公诗笺注[M]中华书局,1958.
9
Gordon Manley.Temperature trends in England, 1698–1957[J]Archiv für Meteorologie Geophysik und Bioklimatologie Serie B (-),1958(34).
10
H. H. Lamb.《Britain‘s Changing Climate》"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limate Changes in Britain",1965.
共引文献
1312
1
戚方明,谢海波.
“从脾治心”理论探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4):71-73.
被引量:4
2
袁广阔.
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2021(2):123-143.
被引量:14
3
夏如兵,严火其.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中国蚕桑业中心转移[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2):79-85.
被引量:3
4
于泽泱.
东汉后期“瘟疫—文学”特殊性略论[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57-61.
5
王丹,韩中义.
试论元代陕西行省的畜牧业[J]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20(2):91-103.
6
石伟楠,胡克诚.
20世纪以来通惠河史研究综述[J]
.运河学研究,2021(2):246-257.
7
郭晨阳,乔丽萍.
北魏“雁臣”政策析论[J]
.云冈研究,2021(4):80-87.
8
王文轩.
羌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51-57.
被引量:2
9
曾杰.
葛仙米的分布变迁及利用研究[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2,32(3):90-95.
10
施尔乐.
遮蔽与袒露之间——图像资料中的北朝着装形象探析[J]
.形象史学,2021(2):157-174.
同被引文献
13
1
余蔚.
都城东迁对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的影响[J]
.农业考古,1999(1):185-190.
被引量:1
2
朱士光.
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1):77-82.
被引量:7
3
葛剑雄.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0(1):67-75.
被引量:17
4
谭其骧.
《中国七大古都》序[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4(2):1-13.
被引量:13
5
马正林.
隋唐长安城[J]
.城市规划,1978,2(1):37-44.
被引量:5
6
勾利军.
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J]
.史学月刊,2002(2):39-43.
被引量:9
7
蓝勇.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1):4-15.
被引量:65
8
吴晓军.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J]
.甘肃社会科学,2005(5):196-199.
被引量:7
9
《金史》卷九六《梁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36页.
10
.《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M].,..
引证文献
2
1
张小明,樊志民.
生态视野下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J]
.中国农史,2007,26(3):29-36.
被引量:9
2
唐玮婷.
试论中国古都的划分和定位[J]
.文化学刊,2016(8):127-129.
二级引证文献
9
1
李合群.
再论北宋定都开封——兼与宋长安和洛阳之比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3):125-128.
被引量:3
2
王锋钧.
汉唐时期关中农业与京都长安[J]
.农业考古,2011(4):52-57.
被引量:1
3
商兆奎,邵侃.
唐代蝗灾考论[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5(3):21-27.
被引量:1
4
张弛.
北宋都城择定问题研究综述[J]
.开封大学学报,2017,31(1):17-21.
5
刘壮壮.
农耕、技术与环境:“黄河轴心”时代政治经济中心之离合[J]
.中国农史,2018,37(4):46-60.
被引量:2
6
徐卫民.
唐以后关中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原因再探讨[J]
.中原文化研究,2020,8(1):88-94.
被引量:1
7
李昱.
隋唐“逐粮天子”史释[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4):113-117.
8
刘啸虎,陈叶群.
论汉唐时期苜蓿的推广与接纳[J]
.农业考古,2023(6):85-93.
被引量:1
9
刘壮壮.
中国古代农牧政权地缘结构转换与“大一统”国家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24(7):165-183.
1
李舒.
历史时期西安为都之地理因素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7(5):90-94.
2
周书灿.
殷都安阳兴衰的地理因素探析[J]
.人文地理,2006,21(5):70-73.
被引量:4
3
武巍.
晋商崛起中的地理因素探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22-28.
4
任国瑞.
湘乡县城的建立[J]
.黑龙江史志,2015(11).
5
谈家胜,张邦启.
传统宗族社会与地域文化——以安徽贵池族傩文化的物质载体为视角[J]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2):10-13.
被引量:1
6
骆培聪.
试论徐霞客考察福建地理的成就[J]
.福建地理,2000,15(1):37-42.
被引量:1
7
高原.
禀赋先父精神的澳门特首——何厚铧采访记[J]
.福建党史月刊,1999,0(11):22-24.
被引量:1
8
吴美娟.
试论涞滩禅宗摩崖造像的人文基础[J]
.黑龙江史志,2013(19).
9
张昌竹.
溆浦,成就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J]
.文史博览(理论),2007(9):16-19.
10
冯严.
浅析清代陕南招赘婚盛行的原因[J]
.魅力中国,2011(3):103-104.
社会科学战线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