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5-316,共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38
-
1秦昊扬.生态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功能分析[J].理论月刊,2009(4):83-85. 被引量:9
-
2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J].上海文学,2000(12):59-61. 被引量:16
-
3赵宗彪.论生态文化与建设[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4):26-28. 被引量:21
-
4司金銮.国家生态消费政策体系探讨[J].经济纵横,2004(12):16-17. 被引量:10
-
5柏建华.生态消费行为及其制度构建[J].消费经济,2005,21(1):59-62. 被引量:5
-
6李本书.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9-95. 被引量:38
-
7诸葛剑平.论生态消费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乡镇经济,2005,21(10):56-58. 被引量:3
-
8王永莉.试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2):13-16. 被引量:25
-
9杨松茂.当前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22(5):38-39. 被引量:8
-
10杨松茂.生态消费: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新定位[J].江苏商论,2006(3):25-2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8
-
1铁明太.对我国生态消费问题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9,22(3):61-62.
-
2李秀香,鲍智敏.论循环社会建设——借助EKC分析消费层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9(9):46-49. 被引量:1
-
3鞠启航.媒介消费:被“神化”的符号消费[J].新闻世界,2010(10):107-108. 被引量:1
-
4赵继敏.北京生态文化培育研究[J].城市,2011(12):74-79. 被引量:1
-
5赵继敏.北京生态文化培育研究[J].生态经济,2012,28(3):174-179. 被引量:1
-
6张榆琴,李学坤.消费主义的困境与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4):46-47.
-
7张榆琴,李学坤.从云南彝族的生态伦理看消费主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139-140. 被引量:1
-
8陈诚.对通论中消费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17(15):34-35.
二级引证文献5
-
1冷春燕,王世华.“80后”青年族群新媒介消费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J].新闻界,2013(18):63-67. 被引量:4
-
2周小华,张伟.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3(1):23-28. 被引量:2
-
3邹巅.论生态文化的培育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6):21-28. 被引量:6
-
4班楠楠,张潇月.数字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3,43(12):6625-6640. 被引量:2
-
5郑昭佩,宋德香.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评述[J].社会科学前沿,2017,6(2):117-124.
-
1我国文化产业面临五大挑战[J].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2005(2):34-34.
-
2方杰.文化创意产业:倒逼下的历史性机遇[J].浙江经济,2009(11):44-45.
-
3胥建.洛阳文化消费现状调查与促进建议[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3(1):21-23.
-
4白树亮,和曼.大众文化与青年音乐欣赏[J].作家,2008,0(16):206-206.
-
5黄玫,毛一竹.告别“订单荒”没带来欣喜[J].瞭望,2009(45):11-13.
-
6袁向东,甘秉楠.文化产业:社会发展的推进器[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8(3):73-76.
-
7厉新建,王鹏.世界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J].旅游时代,2008,0(6):25-25. 被引量:1
-
8余宏.发展文化产业的效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2).
-
9中国尚未出现可能危及经济复苏的楼市和股市泡沫[J].海外经济评论,2009(42):19-22.
-
10侯文蕙.荒野和文明的两难抉择——纳什和他的《荒野和美国精神》[J].绿叶,2011(9):125-12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