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Education Review
参考文献8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3页
-
2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eds Thomas Greenfield and Peter Ribbins,Routledge, London, 1993. p. 152.
-
3Evers, C. and Lakomski, G. Know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xford: Pergamon, p. 76-98.
-
4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
5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eds Thomas Greenfield and Peter Ribbins,Routledge, London, 1993. p. 135.
-
6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7页.
-
7丁金霞.校本理念呼唤学校自我意识的觉醒[J].基础教育研究,2004(12):4-6. 被引量:2
-
8克拉克·克尔 陈学飞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二级参考文献8
-
1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2(1):9-10. 被引量:13
-
2郑金洲,俞海燕.认识校本培训[J].中小学管理,2001(9):21-23. 被引量:45
-
3吴凡,梁保国.关于校本教育的探索[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85-89. 被引量:2
-
4徐洁,李世彬.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5):48-49. 被引量:7
-
5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6):11-14. 被引量:264
-
6郭思乐,高广方.关于校本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2-15. 被引量:24
-
7毛亚庆.论校本管理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5-82. 被引量:21
-
8卢琳.论校本教研[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2(12):32-35.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10
-
1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4-107. 被引量:90
-
2李刚.论科技政策的人本基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8-61.
-
3刘筱红,吴治平.论乡村治理中的妇女参与与村级党组织的社会性别意识[J].江汉论坛,2006(1):20-23. 被引量:10
-
4刘献君.院校研究论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4(5):27-34. 被引量:46
-
5包利民,曹瑞涛.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问题——评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J].学术月刊,2007,39(2):68-73.
-
6李轶.教育行政:是什么、做什么——对某省教育行政机构组织结构、职能和行为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2):157-171. 被引量:13
-
7赵保全,罗承选,潘利梅.大学自我意识发展与大学精神的重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94-98.
-
8孟凡.论大学学生评教制度的合法性依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2):165-170. 被引量:14
-
9周叶中,周佑勇.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研究,2001,23(4):19-31. 被引量:33
-
10杨波.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2-24.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26
-
1李文阁.人的自我意识的演变[J].人文杂志,1998(2):30-34. 被引量:2
-
2苗作斌.校训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5-27. 被引量:9
-
3丁艳红,陈怡,郑惠坚.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77-86. 被引量:24
-
4丁金霞.校本理念呼唤学校自我意识的觉醒[J].基础教育研究,2004(12):4-6. 被引量:2
-
5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1-5. 被引量:73
-
6荣光宗.大学的自我维持职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5(7):19-22. 被引量:5
-
7荣光宗.大学自我维持内涵的准确把握[J].教育评论,2005(6):12-15. 被引量:2
-
8张文显,赵俊芳,唐余明.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要素[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1):9-12. 被引量:2
-
9储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101-105. 被引量:18
-
10李延保.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4-8.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4
-
1魏峻峰,王飞.大学自我文化意识论略——基于作为自我文化意识缩影的“大学校训”视角[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2):103-106.
-
2黄勤锦.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认同[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33-35. 被引量:5
-
3赵保全,罗承选,潘利梅.大学自我意识发展与大学精神的重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94-98.
-
4荣光宗.走向大学共同体:大学自我发展的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6):106-10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
-
1林永柏,曾蜀云,姜平平.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特征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91-94. 被引量:15
-
2张奕,夏莉,杜丽,徐晓宇.论大学文化育人的目标及其实现——兼论多校区大学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4):124-127. 被引量:1
-
3李文瑞.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4):99-103. 被引量:13
-
4沈玉梅.文化认同是大学文化构建的根基和灵魂——以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5):119-122.
-
5林文树.校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6):16-17. 被引量:6
-
6赵杰,李静琪.大学辅学体系的新实践:“精确评价—精准指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118-124.
-
1张馨月.自我迷失与重新定位: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书后习题的效用提炼[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11):90-90.
-
2宋均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开始[J].中外企业家,2015(8X).
-
3曾璇,曾雅丽.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职业,2010,0(12Z):20-22. 被引量:1
-
4刁心峰,刘高福,刘红玲.将大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中学课堂教学能力——以物理专业师范生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4-6. 被引量:2
-
5熊向清.基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大学理论思考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3(22):83-83.
-
6中山大学理论部积极为广东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作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8(3):11-12.
-
7李艳英,孙印厚.高校学生“自我迷失”现象透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6(4):88-90.
-
8李德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五个层次理论[J].成才之路,2009(30):34-34.
-
9宋赛南.浅谈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6):31-32. 被引量:2
-
10吴连根,唐雪琴.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9(1):6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