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数量N_1+就V_P了+数量N_2”型句子的歧义成因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逻辑认知的角度,探讨“数量N1+就VP了+数量N2”型句子的歧义成因,对已有的解释提出了商榷意见,指出“语义指向”理论对这种格式的歧义原因的解释是无能为力的。认为数量的大小,不纯取决于数量本身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数量的对比度,而数量的对比度往往依赖于推理的大前提。当数量1和数量2的对比度模糊时,则会产生歧义。数量1和数量2之间存在的“需依赖推理的非衡定关系”,决定了句子产生歧义的必然性。即这种格式的句子的歧义成因与人们的认知结构及理解句子运用的逻辑推理有密切关系。同时根据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消歧方案:1.在动词V前添加限定词语;2.使名词的所指位明确化、具体化;3.改换动词V,使用带有主观倾向的动词V。
作者 施发笔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4期28-30,35,共4页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04SJD74001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动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4.
  • 2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9(3):22-26. 被引量:56
  • 3冯戴伊克.话语心理社会·译者前言[M].施旭,冯冰,编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

二级参考文献6

共引文献5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