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日民间对立情绪增长原因探析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增长,与战争创伤、地理毗邻、文化冲突诸因素的相关程度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关程度高,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实力日益增强的相关程度最高。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增长有可能成为相互达成理性共识的开端,从而具有中日国民互动和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识性意义。
作者
李文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出处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14,共10页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基金
福特基金的资助
关键词
中日关系
民间情绪
中国
日本
分类号
D822.3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6
1
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M].译林出版社,2002..
2
冯昭奎.《把脉中日关系"政冷"困局》,中国网2005年3月26日.
3
[日本]《朝日新闻》2005年6月22日.
4
[美国]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5
[美国]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1页.
6
[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4页.
7
[日本]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381页、第426页.
8
[日本]中村雄二郎.《日本文化的罪与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9
[日本]平川祜弘.《中国青年精英对毛泽东的偏离》[J].文艺春秋,2001,:206-297.
10
杜浩.《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第127~128页,第263页.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李文.
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中日关系[J]
.当代亚太,2005(7):17-23.
被引量:3
2
塞缪尔·亨廷顿 周琪 刘绯 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p172.
3
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M].译林出版社,2002..
4
《民间反日源何情绪高涨记者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人民网,2004年1月8日.
5
“Japan and China Need New Framework”,Japan Times,Sep.30,2002.
6
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7
李寒梅.《日本的政治外交转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林振江,梁云祥主编.《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8
[日本]《朝日新闻》,1996年12月28日.
9
[日本]《外交论坛》,2001年2月号,都市出版社,第28~36页.
10
宋成有.《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载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编.《亚太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共引文献
11
1
李文.
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中日关系[J]
.当代亚太,2005(7):17-23.
被引量:3
2
李文.
东亚的变化与中日关系[J]
.当代亚太,2006(3):3-8.
被引量:6
3
许纪霖.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1-13.
被引量:51
4
李文.
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J]
.当代亚太,2006(12):45-51.
被引量:4
5
金熙德.
21世纪日本外交的抉择[J]
.国际政治研究,2008,29(1):1-16.
被引量:16
6
金熙德.
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二战后日本对华外交基点的摇摆[J]
.当代亚太,2008(1):58-70.
被引量:2
7
方浩范.
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动因及其政治阻碍——中韩日对待“文化共同体”的态度[J]
.东疆学刊,2009,26(2):1-6.
被引量:6
8
吕耀东.
中日双边互动模式:情境与调控[J]
.日本学刊,2009(3):16-28.
9
殷企平.
《拼凑的裁缝》为何迂回曲折?[J]
.外国文学评论,2009(2):34-48.
被引量:2
10
李文.
冷战后东北亚民族主义复兴的条件与机制[J]
.韩国研究论丛,2008(1):1-14.
同被引文献
68
1
徐剑雄.
毛泽东的日本观初探[J]
.党史文苑,2004(2):63-66.
被引量:4
2
崔世广.
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现状及课题[J]
.日本研究,2000(4):70-73.
被引量:2
3
游博.
论江泽民的对日外交思想[J]
.长白学刊,2007(1):71-74.
被引量:2
4
段颖立,田磊.
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25(3):21-22.
被引量:4
5
喻国明.
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中国公众对日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J]
.国际新闻界,1997,19(6):58-65.
被引量:3
6
赵立.
也谈新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人形象问题[J]
.外国问题研究,1996(1):1-4.
被引量:1
7
蒋立峰.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J]
.日本学刊,2004(6):6-38.
被引量:18
8
崔世广.
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J]
.日本学刊,2003(2):22-32.
被引量:8
9
马明洁.
《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读者调查显示:96.8%中国青年对日军侵华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灾难至今仍感愤慨[J]
.医学教育,1995(8):2-2.
被引量:1
10
陈岩.
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24-27.
被引量:44
引证文献
5
1
江慧.
中日国民的知觉与错知觉——从中日两国国民心理看中日关系[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2):53-54.
被引量:2
2
李轶楠.
影响中日民间关系的因素分析[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5):110-114.
被引量:1
3
储朋飞.
浅谈中日两国国民感情的缺失[J]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2):282-282.
4
刘国习.
当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研究述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3):57-66.
被引量:1
5
党豫.
关于中日民众之间相互认知的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2(08X):110-110.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高剑华.
中日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51-53.
2
张昆,王宇婷.
中美两国公众心中目的日本国家形象——基于2016年中美两国的全国性民意调查[J]
.新闻大学,2018(5):124-134.
被引量:7
3
党豫.
关于中日民众之间相互认知的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2(08X):110-110.
4
李益斌.
中日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GMM模型[J]
.情报科学,2017,35(11):136-142.
被引量:4
1
“民告官”案件新趋势[J]
.领导决策信息,2006,0(18):10-10.
2
韩延.
民间组织与民间情绪调节[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3):30-33.
3
孟璐.
民愤与刑事司法[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5):80-83.
4
张香山.
在中日民间友好团体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月28日)[J]
.国际交流,2002(2):2-3.
5
李广民.
周恩来与高碕达之肋的万隆会晤[J]
.党史文汇,1999,0(12):20-21.
6
李仁武.
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理性共识——深刻领会习近平视察广东讲话精神[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2):4-7.
7
郗文.
内战以来的黎巴嫩经济[J]
.西亚非洲,1983(2):32-35.
8
吴家林,龚高健.
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倡廉的实践及其历史启示[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3-16.
9
10年,伊拉克战争创伤难平[J]
.共产党员,2013(4):54-54.
10
刘文成.
有组织犯罪的增长原因与治理对策[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1,13(4):64-67.
被引量:1
当代亚太
200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