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集装箱化》
2006年第7期34-36,共3页
Containerization
同被引文献14
-
1何华武.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J].铁道货运,2005,23(10):1-6. 被引量:8
-
2苏德勤,屈玉斌.我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与“十一五”发展展望[J].港口经济,2006(2):57-59. 被引量:7
-
3张戎,闫攀宇.上海洋山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分析及对策[J].综合运输,2006,28(8):92-97. 被引量:5
-
4翁清光.福建省港口腹地拓展如何突破.福建交通,2008,(3):40-42.
-
5苏顺虎.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与趋势[DB/OL].(20100813).http://info.jctrans.com/qikan/zgcy/718692.shtml.
-
6赵苏,郑春萍.我国铁路货物运输集装箱化发展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07,30(9):81-84. 被引量:3
-
7重庆市港航管理局.2005年重庆水运经济形势分析.
-
8钟伟.铁水联姻掀物流狂潮,2005.
-
9重庆市万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万州港铁水联运简介.
-
10万州交通地位分析,2004.
引证文献4
-
1葛瑞,冯欲晓,郎茂祥.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30(5):126-128. 被引量:6
-
2杨金.万成铁水联运对重庆航运企业的影响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90-92. 被引量:3
-
3穆智良,李振福.我国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2010(10):47-49. 被引量:2
-
4林晶.福建省港口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3,36(7):97-9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聂伟,韩彪.深圳西部港口海铁联运发展战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0,29(17):7-8. 被引量:1
-
2黄霏茜,林玉山.基于低碳经济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5):49-50. 被引量:10
-
3郑平,何雪君,杨璨瑜.中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瓶颈和要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2,31(5):17-18. 被引量:5
-
4张洁.重庆航运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2(3):199-199.
-
5方红,孙逊.关于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的思考与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26(8):49-50. 被引量:1
-
6陈韬,吕叶,吕红霞.铁水联运市场定位及产品设计[J].物流技术,2014,33(4):1-4.
-
7张鹏.基于AHP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无缝运输影响因素及权值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31-34. 被引量:2
-
8秦雯.一带一路背景下珠海港发展海铁联运的SWOT分析及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9):8-11. 被引量:6
-
9李友林,王鸿鹏,孙小清.厦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5,38(12):151-153. 被引量:3
-
10万宇,刘云龙,张洁.基于AHP-SWOT的重庆航运物流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中国水运,2018(1):39-41. 被引量:1
-
1王列辉.我国港口构建集疏运体系应因地制宜[J].综合运输,2011,33(7):41-43. 被引量:2
-
2朱祖石.试论港口的集疏运[J].综合运输,1990,12(3):12-14.
-
3王薇,何小明.发展海铁联运,拓展港口腹地[J].水运工程,2006(12):45-49. 被引量:3
-
4王煜.上海集装箱海铁联运面临的竞争及对策建议[J].上海港科技,2002(3):40-43.
-
5曹敏.上海口岸进出口国际集装箱集疏运现状与发展[J].集装箱化,2000,11(1):23-27. 被引量:1
-
6刘燕京.德国“未来集装箱运输体系”研究一瞥[J].航海科技动态,1998(7):14-15.
-
7陈洋.集装箱港口绿色集疏运技术分析[J].物流技术,2011,30(1):19-20. 被引量:1
-
8刘沛安.水运集装箱在枢纽港集疏运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苏交通,2000(1):22-23.
-
9于江涛.浅谈港口铁路的发展[J].天津航海,2008(3):29-30.
-
10赵海宽,王涛,宋锴,胡友生.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铁路,2014(10):1-6.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