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移民人类学”专栏涉及到了新加 坡、韩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浙江、深圳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探讨了迁移到国外的 中国移民、中国国内移民和外国自身移民在经 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加拿大不列颠 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后叶塞诺娃以民族志 方式,重点探讨了世系及家庭观念对哈萨克族 移民生活的影响。她认为世系传承是一个创造 性的运动,不仅强调了个体与祖先的联系,而 且还构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联结个人、家族、 世代的关系框架。中央党校靳薇教授以深圳为 例,指出城市日益面临多民族共处的问题,建 议运用政策和心理调适手段,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郑信哲研究员通过对中国打工者在韩处境与社会适应情况的调查,讨论了韩国政府在外国劳动者和海外侨民政策上的得失。中山大学李宁利博士主要从文化调适角度,探讨了“自梳女”与新加坡华人文化的融合关系。河海大学许佳君教授等人对浙江安置区的三峡移民实地调查,展现了这一地区移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趋势,而且提出应对社会整合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 “茅盾文学奖研究”的专题论文长而不空,内容厚重。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思齐教授在肯定中有超越、总结中有升华,脱离一般书评的范式,带纵横捭阖的研究色彩。《茅盾文学奖研究综述》则不同于一般资料收集整理,总汇近20多年有关茅盾文学及获奖作品家族评论研究的各种观点,客观的介绍中自有选择和评析,走在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 陈方竞先生一直致力于鲁迅与浙东文化关系的研究,“鲁迅研究”刊发的是他的新论。陈越先生关于鲁迅作为越文化精神传人的论述,宾恩海先生关于鲁迅诗人气质的阐发,张全之先生的《鲁迅与无政府主义关系的研究述评与反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李洁非对严平先生的史传文章《燃烧的是灵魂——陈荒煤传》推崇备至,提出文学研究者不要忽视叙事(史传),应该把它视为学术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期“延安文学研究”还发表了高浦棠有关《讲话》的考证性文章,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详细梳理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口头演讲到文本出版的全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蔡雯教授在“新闻与传播”栏目撰文指出,新闻媒介走向融合发展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I0001-I0001,共1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