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双(多)基地雷达在电子战中的潜在优势
被引量:2
出处
《电子对抗》
1989年第3期27-33,共7页
Electronic Warfare
同被引文献5
-
1扬振起等.双(多)基地雷达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183~187.
-
2阿维里扬诺夫BR著.分置式雷达和系统[M].荣恒绪等译.空军第二研究所.1989.
-
3程柏林,姜永金,刘捷,傅文斌.多基地雷达抗摧毁效能分析[J].航天电子对抗,2001,30(3):10-12. 被引量:2
-
4崔怀华.提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生存力的基本途径[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2,14(9):14-18. 被引量:5
-
5张安,李相民.对地攻击航空武器系统突防作战效能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4,11(1):6-9.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张肃,王颖龙,曹泽阳.防空雷达对抗ARM生存能力分析[J].电光与控制,2005,12(1):35-38. 被引量:16
-
2张肃.防空雷达对空侦察任务区分模型[J].雷达与对抗,2006,26(2):8-10. 被引量:2
-
3杨正,薛业飞,曹志耀.两点源诱骗反辐射导弹的效能评估模型研究[J].火工品,2006(3):42-45. 被引量:1
-
4杨正,薛业飞,曹志耀.两点源诱骗反辐射导弹的效能评估模型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7,14(3):19-21. 被引量:10
-
5王占锋,吕绪良,吴晓联,倪成君,胡江华.对抗反辐射导弹雷达诱饵配置与作战效能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3):270-273. 被引量:25
-
6费太勇,董鹏曙,金江,费小燕.分布式网络雷达抗ARM摧毁可行性分析[J].航天电子对抗,2007,23(1):13-15.
-
7史彦斌,张安,高宪军.组网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效能评估方法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7,14(6):53-55. 被引量:8
-
8赵亮,董鹏曙,金江,费太勇.分布式网络雷达的生存能力[J].舰船电子对抗,2007,30(5):69-71. 被引量:1
-
9张肃,曹泽阳,王颖龙.网络化防空导弹武器对抗ARM及载机工作状态描述[J].战术导弹技术,2007(5):62-66.
-
10吴迪军,侯慧群,李彦志,骆鲁秦.三点源诱骗抗反辐射导弹合成场计算与仿真[J].电光与控制,2008,15(5):67-69. 被引量:12
-
1吴晓进.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电子工程信息,1998(3):5-8. 被引量:1
-
2吴晓进.双(多)基地雷达的国际发展与应用[J].探测与定位,2004,14(4):17-26.
-
3吴晓进.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发展及其在现代防御体系中的作用[J].导航与雷达动态,1998(1):22-29. 被引量:1
-
4段昌荣,陆毓胜.SDV和HFC的发展动向[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8(1):36-39.
-
5李高峰,李振兴.双基地雷达截面[J].电讯工程,1998(3):5-7.
-
6张洪涛.双基地雷达抗分布式电子干扰的能力分析[J].电子对抗,2005(3):12-14. 被引量:2
-
7常亮.双站高频地波雷达一阶海杂波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30(11):102-103.
-
8梁百川.对双(多)基地雷达干扰技术的初步研究[J].上海航天,1993(1):7-10. 被引量:1
-
9高节,宋苏杭.MIMO双基地雷达及其应用展望[J].大众科技,2015,17(4):64-66.
-
10张宏伟,封吉平,蔡金燕.脉冲压缩技术在火控雷达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1,26(3):6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