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塔城地区新疆褐牛发展现状及生产性能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塔城地区黄牛有计划的改良工作始于1953年,在此之前,库鲁斯台草原地区从原苏联引进了阿拉托乌、科斯特洛姆牛对当地哈萨克黄牛实行改良,形成优秀的杂种个体,其体大、健壮、耐力强,旧称“塔城牛”,后与“伊犁牛”统一归属为“新疆褐牛”。地区黄牛改良主要采用级进杂交方式,先后引入的父本品种有阿拉托乌、科斯托洛姆、西门塔尔、黑白花和瑞士褐牛,50年代至70年代初采用本交方式,因无明确改良方向和品种区域布局,杂种牛血统混杂,生产力低,改良效果不明显,在引进及改良方向上走了段弯路,直到1972年牛的改良方向才趋于稳定,即草原牧区以兼用型新疆褐牛为主,城郊区、农区以奶用牛为主,使我区黄牛改良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轨道。70年代中后期我区积极推广黄牛冷配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使黄牛改良比例逐年提高,1984年全区牛存栏23.93万头,良种及改良牛12.1万头,改良比例达50.54%。近20年来,虽然全区各类低代杂种牛及混血牛的数量及比例显著增加提高,但品种牛数量相对较少。
作者 李建华
出处 《农村科技》 2006年第8期80-81,共2页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6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