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多元解读为什么是审美矫正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课堂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可能是一种暂时状态,也可能是一种终极状态,这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无论怎样的多元,必须有一个最为合理的、最切合学生实际、最体现语文性的一元,这是绝对的;但为了使这个绝对的获得令人愉快,必须通过丰富的相对来得到,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多元都必须是在绝对的一元范围内的多元,否则就是越出了边界。当然,一个文本,作者死了或退居后台,活着的人对其进行“还原”,要受到阅读者个人的素质和经历的影响,错位是难免的。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读出“经济不划算”,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失去了确定性、客观性。这本身并不能说明语文教学的失败,而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一种语文课堂中的思维范式有问题。学生这样提出问题也用不着大惊小怪,毕竟这比提不出任何问题要好。错误总有价值,它是一种负解读。开口表达总比默然享用别人的思维成果要高尚得多。所谓文本的确定性、客观性的解读也应该是一个“解读场”,即大致围绕语文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不出现重大偏题即可,相当于话题作文吧。语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认为语文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语文课堂独特的优势,是审美矫正,这是它和其他课堂的“区别性特征”。如果要说多元解读的边界,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边界。
出处 《语文教学之友》 2006年第8期3-4,共2页 Friend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