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族论坛》
2006年第7期58-58,共1页
Minzu Tribune
同被引文献27
-
1胡青宇.一场大众艺术的狂欢——“馒头血案”引发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6(17):19-19. 被引量:3
-
2张焮.从娱乐到反抗——对网络时代恶搞的分析[J].天涯,2007(4):51-56. 被引量:1
-
3欧健,罗雪圆.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成语现象探析——以“十动然拒”等为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4):104-117. 被引量:4
-
4晋晓兵,杨芳芳.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J].新闻实践,2006(2):26-27. 被引量:9
-
5王晓渔.“恶搞文化”的症候分析[J].南方文坛,2006(3):21-23. 被引量:11
-
6王天意,张妙龄.透视“网络恶搞”[J].红旗文稿,2006(14):24-26. 被引量:16
-
7邱冬梅.也谈“戏仿”与“恶搞”[J].社会观察,2006(8):56-56. 被引量:13
-
8李耀辉.“恶搞”:“搞”而不“恶”[J].咬文嚼字,2006(8):45-46. 被引量:7
-
9刘芳.中国恶搞文化发展史[J].中国新闻周刊,2006(32):26-26. 被引量:1
-
10杜金艳.Q版:集体默契的亚文化[J].青年研究,2006(9):10-1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5
-
1才凤伟,刘彤.网络恶搞——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新阵地[J].世纪桥,2007(5):88-88. 被引量:8
-
2许士密.青少年网络“恶搞”的成因与疏解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49-52. 被引量:5
-
3孙宏霞,王金凤,陈燕娜.后现代解构主义美学的案例分析——论网络恶搞[J].新西部(理论版),2007(11X):227-227.
-
4左晶.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反思[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21(1):20-23. 被引量:1
-
5谭科宏.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J].采写编,2016,0(6):120-12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宇泉锟.消费主义视域下网络恶搞的嬗变[J].东南传播,2013(5):90-92. 被引量:1
-
2李丹丹.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恶搞”[J].魅力中国,2009,0(22):170-170. 被引量:1
-
3邓亦林.“恶搞”与网络文化的价值选择[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6):46-48. 被引量:2
-
4彭思雅,李江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10(2):74-77. 被引量:19
-
5蓝若宇.浅析文化的身份与认同——以网络恶搞为例[J].传媒观察,2010(3):30-32. 被引量:2
-
6赵陈晨,吴予敏.关于网络恶搞的亚文化研究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7):112-117. 被引量:16
-
7穆惠涛,赵洪云.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成功,2012(10):258-259. 被引量:2
-
8卫晓君,冯国栋,张剑.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规律及对策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14(4):23-26. 被引量:7
-
9李嘉瑜.微时代的微博恶搞文化[J].大江周刊(论坛),2013(3):7-7.
-
10姚彬彬.2012年网络流行语透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0):163-167.
-
1网络哈哈镜[J].程序员,1999(7):78-79.
-
2徐福钊.整蛊小玩意[J].消费,2011(13):32-32.
-
3王文轩.六款主流8GB SDHC卡荐赏[J].电子乐园,2010(11):95-98.
-
4黄勇.Linux游戏平台驶入“快车道”[J].开放系统世界,2006(2):30-32.
-
5600万卖家“众生图”[J].信息方略,2013(3):12-12.
-
6吴醉里.不看超级女声的10个不知道[J].计算机应用文摘,2005(18):117-117.
-
7超级女声gogogo[J].电脑校园,2005(7).
-
8千千阙歌.谁知道?百度知道[J].中学生电脑,2005(9):19-19.
-
9XFYX.照片要恶搞 快来哈哈镜[J].电脑迷,2007,0(6):15-15.
-
10王盛君.2013年N个值得期待的技术[J].消费指南,2013,0(2):6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