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环境中的主体间交往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人类的存在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本文在探讨网络交往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分析主体间交往的表现,并从自我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中的主体间交往应遵循的规范。
作者
单美贤
马万全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理论月刊》
2006年第8期104-106,共3页
Theory Monthly
关键词
网络交往
身份认同
理解
沟通
规范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美]D.泰普思科,卓秀娟.泰普思科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M].时事出版社,1998.
2
[德]哈贝马斯.从感性印象到象征表现[M].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97.
3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Z].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8213/28144/28151/1904633.htm.
同被引文献
18
1
王成兵.
当代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7-99.
被引量:439
2
黄少华.
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64-768.
被引量:13
3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47439.htm,2015-2-03.
4
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5期.
5
陈俞霖:《网络同僚型塑及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之探讨》,《资讯社会研究》2002年第3期.
6
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
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视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8
Cerulo,K.A.,Identity Construction:New Issues,New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An Ecolo- gy of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Formats of Control, Hawthorne : Aldine de Gruyter, 1997, pp.385-409.
9
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分认同》,谭天、吴佳真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0
让一查尔斯·拉葛雷主编:《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陈玉生、冯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页.
引证文献
1
1
卢晓华,李华.
新媒体对维吾尔族青年的社会影响——以百度Uyghur吧调查为例[J]
.新疆社会科学,2016(1):77-8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曲飞帆,杜骏飞.
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以2015年以来的研究文献为例[J]
.当代传播,2016(5):21-24.
被引量:11
2
向美璇,卢晓华.
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播新路径——以土味视频为例[J]
.新闻前哨,2021(10):52-53.
被引量:1
1
雷厉.
谈人际沟通中的身体语言[J]
.大众科技,2006,8(4):182-182.
2
张华金.
社会交往二题[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2(4):28-32.
3
刘晓健.
论主体间交往在认识中的作用[J]
.商情,2009(6):9-9.
4
孙慧,储开林.
再探交往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
.世纪桥,2006(12X):41-43.
5
张弘.
文化的世纪[J]
.社会观察,2007(3).
6
阿溟.
奢侈、虚荣、傲慢的人类[J]
.现代阅读,2011(11):6-7.
7
王晓云.
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思想[J]
.青春岁月,2011,0(10):319-319.
8
李百汉.
《医德与社会》简介[J]
.山东社会科学,1993(4):92-92.
9
杨平.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5(4):71-74.
10
赵成帅.
移动它,就是移动生活[J]
.艺术当代,2014(6):82-83.
理论月刊
2006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