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环境中的主体间交往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类的存在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本文在探讨网络交往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分析主体间交往的表现,并从自我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中的主体间交往应遵循的规范。
出处 《理论月刊》 2006年第8期104-106,共3页 Theory Monthl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美]D.泰普思科,卓秀娟.泰普思科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M].时事出版社,1998.
  • 2[德]哈贝马斯.从感性印象到象征表现[M].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97.
  • 3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Z].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8213/28144/28151/1904633.htm.

同被引文献18

  • 1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7-99. 被引量:439
  • 2黄少华.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64-768. 被引量:13
  • 3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47439.htm,2015-2-03.
  • 4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5期.
  • 5陈俞霖:《网络同僚型塑及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之探讨》,《资讯社会研究》2002年第3期.
  • 6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 7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视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 8Cerulo,K.A.,Identity Construction:New Issues,New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An Ecolo- gy of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Formats of Control, Hawthorne : Aldine de Gruyter, 1997, pp.385-409.
  • 9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分认同》,谭天、吴佳真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 10让一查尔斯·拉葛雷主编:《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陈玉生、冯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页.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