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58,共1页
Biology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9
-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被引量:2419
-
2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罗方.“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被引量:82
-
3司春灿,林英,韩文华,冯唐锴,李建英.“大思政”格局下理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探讨——以《生物仪器分析》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2):10-14. 被引量:32
-
4刘丽莉,邹择芬,汪露,严明理.“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6-11. 被引量:15
-
5李正军,刘军锋.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11):304-305. 被引量:4
-
6黄鹏.“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的共同侵权行为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1,42(7):58-62. 被引量:8
-
7王来友,程爽,于海彦,刘冰冰,李慧星.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17):260-261. 被引量:4
-
8赵早亚,佀再勇,龙秀锋,牛福星,伍时华,易弋.“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J].广东化工,2022,49(2):152-153. 被引量:3
-
9陆俏颖.人类基因编辑与基因本质主义——以CRISPR技术在人类胚胎中的应用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7):23-30. 被引量:7
-
1张仲林.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解析[J].生物学教学,2007,32(9):56-58. 被引量:1
-
2张云佐.问题解答[J].生物学通报,2005,40(2):17-17. 被引量:1
-
3王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拓展[J].新高考(理化生),2009(11):51-53.
-
4王世平.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个问题[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7):16-16.
-
5曹淑莲.加热后的DNA还能起“转化因子”的作用吗[J].教育革新,2010(9):59-59.
-
6曹淑莲.加热杀死了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还能起“转化因子”的作用吗[J].中学生物学,2009,25(8):20-20.
-
7胡繁荣.结缕草组织培养及转化因子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21-24. 被引量:9
-
8刘永生,周云.对人教版“艾弗里实验”表述的质疑[J].中学生物教学,2010(12):33-34.
-
9张莉,杨静利.对“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几点释疑[J].生物学教学,2007,32(2):71-71.
-
10王君,胡景瑞,施望敏.“三位一体学习”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6,41(3):12-1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