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5-58,共4页
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
参考文献9
-
1《刑事诉讼法》第10条
-
2《民事诉讼法》第10条
-
3《行政诉讼法》第6条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第1款、第2款
-
5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苏泽林在全国法院立案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6徐光明,胡夏冰.“让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人民法院报》,2005年12月26日
-
7宪法第125条
-
8《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3条
-
9《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7条
同被引文献64
-
1杜睿哲.论裁判脱漏及其程序上的处理[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3):104-108. 被引量:1
-
2赵芳.司法亲和力的法理思辩[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7,23(1):67-73. 被引量:3
-
3刘荣军.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及其处理[J].中国法学,1999(3):111-118. 被引量:39
-
4苏力.关于对抗制的几点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思考[J].法学研究,1995,17(4):77-84. 被引量:45
-
5祁若冰,卢玉振.民事判决的瑕疵[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85-87. 被引量:1
-
6孔祥俊.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项基本司法政策的法理分析[J].法律适用,2005(1):26-31. 被引量:104
-
7冷传莉.律师眼中的好法官是什么样的[J].法学,2005(8):107-112. 被引量:2
-
8曹书瑜.论民事瑕疵裁判的补正程序[J].人民司法,2006(6):58-61. 被引量:7
-
9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16-132. 被引量:147
-
10龚言.树立以和谐为目标的司法政绩观[J].人民司法,2006(12):1-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苏力.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J].清华法学,2007,1(1):6-18. 被引量:45
-
2孙光宁,刘园园.“判后答疑”的意义与局限:基于判决的可接受性[J].天府新论,2009(2):76-79. 被引量:5
-
3赖永芳,陈健.诉访分离机制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2009(15):14-17. 被引量:6
-
4王信芳.民事再审制度功能实现的路径思考[J].法学,2009(10):124-131. 被引量:1
-
5谭智华,李萍,余巧惠.判后答疑:增强司法可接受性的路径依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4):63-67. 被引量:2
-
6彭海青.“判后答疑”的优势及其规范化探索[J].学术交流,2011(1):83-86. 被引量:4
-
7蔡虹.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的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中心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2,29(2):20-29. 被引量:10
-
8皮其齐,郦晓林.判后答疑制度的实际作用分析与改革路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4,23(6):58-59.
-
9章嘉洋.论我国民事判决瑕疵更正制度及其完善[J].法学(汉斯),2023,11(1):49-59.
二级引证文献73
-
1梁德阔.人民调解权威的正当性、类型和功能[J].民间法,2021(3):214-226.
-
2周泽中,王学辉.论特许经营协议明确性的逻辑展开[J].河北法学,2022,40(12):108-124. 被引量:1
-
3邵六益.我国司法理论中“人民”的多重意涵研究[J].法商研究,2021,38(3):134-145. 被引量:14
-
4季金华.司法判断力的文化渊源探析[J].法律方法,2022(3):119-142. 被引量:1
-
5王亚明.涉诉信访案件的实证分析与问题排解——从评查的视角[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6):12-15.
-
6冯波.关于民事再审改判发回原则与标准的思考[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1(6):88-92.
-
7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宋文明,程纪寒.关于建立健全诉访分离工作机制问题的调研报告[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0,26(3):39-43. 被引量:2
-
8赵芳.司法亲和力的法理思辩[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7,23(1):67-73. 被引量:3
-
9方乐.司法行为及其选择的文化注释——以转型司法中的中国法官为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7,25(5):17-31. 被引量:21
-
10陈杭平.反思民事诉讼模式改革——从司法的纠纷解决力切入[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4):30-39. 被引量:10
-
1李延英.一项值得提倡的创新举措[J].中华魂,2008,0(7):26-27.
-
2天津铁路运输法院刑事审判判后答疑效果明显[J].法庭内外,2010(4):55-55.
-
3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采取多项措施化解物业纠纷[J].法庭内外,2007(6):54-54.
-
4郭小冬.判后答疑——涉诉信访的现实解决路径及其规范[J].司法改革论评,2007(1):184-196. 被引量:1
-
5谭智华,李萍,余巧惠.判后答疑:增强司法可接受性的路径依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4):63-67. 被引量:2
-
6法官回访困难当事人[J].乡镇论坛,2012(16):38-38.
-
7李延英.可贵的“判后答疑”[J].江淮,2008,0(7):47-47.
-
8常文.“法官说得很清楚,我们听了很明白”——记长乐市人民法院判后答疑工作[J].中国审判,2009(8):103-103.
-
9推广法官判后答疑制值得期待[J].公民导刊,2005(12):5-5. 被引量:1
-
10法官判后答疑制将在全国推广[J].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2006(2):39-39.
;